帝釋相應(三)


帝釋忍辱

選譯自北傳【雜阿含經】第一○八篇帝釋相應品

譯於八關齋戒日

    我是這樣聽說的:

        有一次,佛陀在舍衛國祈樹給孤獨園駐錫。當時,世尊於清晨整理好僧服,持著缽進入舍衛城乞食化緣,令信眾植福。佛陀得到信眾所供養的食物後,便回到精舍進食,然後清洗缽,將衣服掛好,洗淨雙腳後,便拿著修行時的坐墊,到安陀林園的樹下,舖好坐墊,便開始於樹下,進入白天的修行。

        這時,精舍中有兩個比丘起了爭執,其中甲比丘開口罵了乙比丘,而乙比丘則默然不出聲。事後甲比丘自覺態度很不好,便向乙比丘道歉,請求懺悔。可是乙比丘卻不肯接受甲比丘的道歉懺悔。因為乙比丘的態度堅決,其他比丘都來勸和。

        就在此時,世尊以他清淨的天耳神通,在老遠便聽到了精舍中的喧鬧。世尊聽完整個經過後,便從甚深禪定中睜開雙眼,起身回到精舍,在大眾面前敷座而坐,明知故問:「我從今早乞食回來後,在安陀林樹下修行禪定,聽到精舍中吵鬧聲不斷,究竟是怎麼一回事?」比丘們便將事情的經過一五一十告知了世尊。

        佛陀聽後便對乙比丘說:「你是怎麼了?愚癡的比丘,人家向你道歉懺悔,為什麼你不肯接受?要知道如果有人向你懺悔,你卻不肯寬恕原諒別人,這樣心胸狹窄記恨的愚癡人必將於長時間承受痛苦折磨,無法獲得幸福安樂!比丘們,在過去世,三十三天界中有天神彼此發生了爭執,天主釋提桓因平息了天神間的爭訟,並以偈語教誨天界中的天神們:『

 於他無害心  瞋亦不纏結

 懷恨不經久  於瞋以不住

 雖復瞋恚盛  不發於麤言

 不求彼開節  揚人之虛短

 常當自防護  以義內省察

不怒亦不害  常與賢聖俱

 若與惡人俱  剛彊猶山石

 盛恚能自持  如制逸馬車

我說為善御  非謂執繩者』」

        佛陀又告訴諸比丘:「釋提桓因貴為三十三天的天王,權力、神通、福德、智慧等功德皆超越其他天神,如此尊貴的天主,仍然常修忍辱,亦常讚嘆忍辱之人。你們比丘既有正確的信仰,遠離紅塵,出家學道,就應以帝釋天主為榜樣,修行忍辱,讚嘆忍辱的功德,努力的修學!」

比丘們聽完佛陀的教誨後,都產生了信心,因信心而生歡喜,並且如法奉行。

 

(一○八)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

孤獨園。爾時。世尊晨朝著衣持缽。入舍衛

城乞食。乞食已。還精舍。舉衣缽。洗足已。

持尼師壇。著右肩上。至安陀林。布尼師壇。

坐一樹下。入晝正受。爾時。祇桓中有兩比

丘諍起。一人罵詈。一人默然。其罵詈者。即

便改悔懺謝於彼。而彼比丘不受其懺。以

不受懺故。時。精舍中眾多比丘共相勸諫。高

聲鬧亂。爾時。世尊以淨天耳過於人耳。聞

祇桓中高聲鬧亂。聞已。從禪覺。還精舍。於

大眾前敷座而坐。告諸比丘。我今晨朝乞

食。還至安陀林。坐禪人晝正受。聞精舍中

高聲大聲。紛紜鬧亂。竟為是誰。比丘白佛。

此精舍中有二比丘諍起。一比丘罵。一者

默然。時。罵比丘尋向悔謝。而彼不受。緣不

受故。多人勸諫。故致大聲。高聲鬧亂。佛告

比丘。云何。比丘。愚癡之人。人向悔謝。不受

其懺。若人懺而不受者。是愚癡人。長夜當

得不饒益苦。諸比丘。過去世時。釋提桓因

有三十三天共諍。說偈教誡言

 於他無害心  瞋亦不纏結

 懷恨不經久  於瞋以不住

 雖復瞋恚盛  不發於麤言

 不求彼開節  揚人之虛短

 常當自防護  以義內省察

 不怒亦不害  常與賢聖俱

 若與惡人俱  剛彊猶山石

 盛恚能自持  如制逸馬車

 我說為善御  非謂執繩者

佛告諸比丘。釋提桓因於三十三天為自

在王。常行忍辱。亦復讚歎行忍者。汝等比

丘正信.非家.出家學道。當行忍辱。讚歎忍

者。應當學。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

說。歡喜奉行

  回上一頁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