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經與南傳巴利語《法句經》之《道品》第285偈及其故事的內容完全相同。本經是敘述佛陀具有「十力」,知道什麼眾生該怎樣度化才能見其功。這十種超能力與智慧只有佛陀才能完全具備,其他如辟支佛、阿羅漢,除了「解脫成就」(解脫涅槃)與佛陀完全等同無異以外,其他的成就則遠遠不及佛。

    所謂的「十力」分別如下:

一、知覺處非處智力,即能知一切事物的道理和非道理的智力;【註:「處」,即道理,參見《佛光大辭典 (慈怡法師主編)》。也就是如來對於一切因緣果報的現象都能如實通曉,比如作善業,即知定得樂報,也就是所謂的「知是處」;假設說作惡業得受樂報者,無有是處(絕無可能),此即為「知非處」。如是種種現象,皆悉遍知的神通與智慧,即「知覺處非處智力」。】

二、知三世業報智力,即能知一切眾生三世因果業報的智力;【即能通曉種什麼因、得什麼果的神通與智慧。】

三、知諸禪解脫三昧智力,即能知各種禪定及解脫三昧等的智力;

四、知諸根勝劣智力,即能知眾生根性的勝劣與得果大小的智力;

五、知種種解智力,即能知一切眾生種種知解的智力;

六、知種種界智力,即能普知眾生種種境界不同的智力;

七、知一切至所道智力,即能知一切眾生行道因果的智力;

八、知天眼無礙智力,即能以天眼見眾生生死及善惡業緣而無障礙的智力;

九、知宿命無漏智力,即知眾生宿命及知無漏涅槃的智力;

十、知永斷習氣智力,於一切妄惑餘氣,永斷不生,能如實知之的智力。

    本經也是南傳巴利語《法句經》的《道品》第285偈的出處緣起,該偈語如下

斷除貪欲心,如摘秋蓮花,

勤修寂定道,善逝示涅槃。

~《法句經》之《道品》第285

選譯自南傳巴利語《本生經》第25篇之《沐浴場本生譚》

醒悟法師中譯

喬正一重新編譯於西元2019/1/13農曆十二月初八布薩八關齋戒日

    這則事件是發生在佛陀暫時住在古印度祇園精舍時的事。佛陀有「法王」之美名,因為佛陀是「正法中之王」;而其被譽為「智慧第一」的大弟子舍利弗尊者則有「法將」之稱,「法將」也就是「正法中的大將軍」,能輔佐佛陀弘揚並護持正法,廣利人類與天神。

    舍利弗尊者有一位弟子,這個弟子出家以前的身分是一名黃金鑄工匠。這個比丘因為過去前生五百世都從事與黃金鑄工等相關的職業,因此染上生生世世都很喜歡及貪戀執著美麗燦爛事物的習氣,於是舍利弗尊者便教導他修持不淨觀;可是,經過了四個月,這個比丘不管怎麼努力就是無法入定。

    舍利弗尊者雖然有「智慧第一」的美譽,但他也不知該怎麼幫助這個學生,他心想這世上恐怕只有佛陀能渡化這個比丘,於是將這名比丘帶到佛前請佛相助。

    佛陀看到舍利弗把他的學生帶來,便問:「舍利弗!你為什麼帶這個比丘來我這裡?」

    舍利弗回答:「世尊!我傳授他修止觀的業處,可是經過了四個月,他依然無法入定並觀照。我認為,這世上只有佛陀的『十力』才可以度化他!因此我帶他來見您!」

    佛陀說:「舍利弗!你傳授他什麼業處?」

    舍利弗回答:「《不淨觀》業處!」

    佛陀說:「舍利弗!你並無通曉度化眾生的『十力』,你且先離去,等傍晚時再來帶你的弟子回去!」

    之後,佛陀給這名比丘穿上相應的下衣與上衣,帶著他走入城內托缽化緣,並給他吃美味的食物,然後再帶領一大群比丘一起走回精舍。

    到了下午,佛陀又帶著這名比丘來到一處果園,園林中有一座蓮花池,佛陀以神通變化出一朵清麗絕倫的大蓮花。佛陀把這朵美麗的大蓮花送給比丘,並交代比丘收攝心神專注在這朵蓮花的美麗外觀之上。

    比丘聽從佛陀的指示,在地上盤腿端坐,手捧著蓮花,兩眼注目著蓮花,然後佛陀便離開回到他的禪室。

    這名比丘不斷注視著手中美麗的蓮花,佛陀又以神通使這朵蓮花枯萎,比丘眼看著這朵原本美麗出塵、鮮豔無比的蓮花開始漸漸褪色,花瓣的邊緣也開始凋零,蓮葉逐漸枯黃掉落;接著,蓮花苞中的花蕊也開始凋落,最後只剩花莖。

    比丘見到手中的蓮花從最燦爛輝煌的巔峰到枯黃凋零的淒涼,他觀透了蓮花的生住易滅、成住壞空、緣起緣滅,其中並無任何一個永恆不變的「美麗蓮花」的實體存在,於是他進一步反推己身,開始觀照自己的身體,修持「身念處」。他冥想思惟:「這朵蓮花不久之前還那麼的美麗,令人目不暇給、心曠神怡;可不過才一眨眼的工夫,竟忽然褪色,葉蕊枯黃凋落,只剩花莖。我的身體也猶如此花,定將早晚凋謝衰老,又豈有永恆不變的『我』呢?」

    於是,這名比丘改修「五蘊無常觀」,很快的他入定了。

    這時,佛陀已知比丘的心己起正觀,便在禪房內大放光明,並誦出南傳巴利語《法句經》的《道品》中著名的第285首偈語如下:

斷除貪欲心,如摘秋蓮花,

勤修寂定道,善逝示涅槃。

~《法句經》之《道品》第285

    當佛陀誦完偈語之後,這名比丘便證得了阿羅漢果。比丘自知自證:「我此生已是歷劫生死的最後一站,我已成就無上圓滿的梵行;我該修的功課都已完成,死後絕不會再有下一生了。我已由一切諸有(生存)的束縛中獲得解脫了!」

    於是,這名已證阿羅漢果的比丘感嘆的誦出以下諸偈:

渡盡此一生     其心得圓熟
身心法漏盡     保此最後身
善守清淨戒     諸根得寂定
月由羅睺口     脫出被蝕身
愚癡大黑闇     一切諸心垢
徧布我身中     排除盡無餘
恰如日光明     輝映千光線
如日在虛空     徧照諸空中

    這名已臻解脫的比丘再次來到佛前跪地頂禮佛足,表達他對世尊「因材施教」的感恩之意。長老舍利弗也在傍晚時分來到了精舍頂禮佛足,然後帶著弟子離去。

    這件事情很快便傳開來了,諸比丘在法堂中都在討論此事,大家都讚歎佛陀的威德與智慧,他們都說:「舍利弗尊者並無『十力』,因此不具備知他人根器資質之明。而佛陀具備『十力』,因此能在一日之間讓一個比丘從凡夫轉化為阿羅漢果,並具備四無礙辯智。佛陀之威德與智慧,實在廣大不可思議啊!」

    佛陀來到了講堂,問大家:「比丘們!你們在討論什麼事情?」

    比丘們便將他們的感想對世尊如實報告。

    佛陀說:「比丘們!這並沒有什麼不可思議之處。我今生成佛,具備十力之智,自然能知該如何度化這名比丘;但其實早在前生我就具備了『因材施教』的智慧與能力。」

    於是,佛陀便說了以下過去前生他當菩薩時的一則往事。

    在過去很久很久遙不可及的以前,佛陀的前生當菩薩時曾於某一世當某個國家的大臣。

    當時發生了國王的御用寶馬不肯進入浴場沐浴。

    馬伕趕緊將這個現象向國王報告,國王派遣菩薩前去調查原因。

    菩薩來到河岸旁檢查御用寶馬,發現御用寶馬並無疾病,查不出這匹寶馬不肯入浴場的原因。

    後來,菩薩發現寶馬的御用沐浴場中竟有其他駑劣之馬也在沐浴,他知道國王的御用寶馬應該是看見其他的駑劣馬也跑進沐浴場洗浴,便心生嫌厭不肯跟這些劣馬一同使用浴場,因此不肯進入浴場。

    菩薩終於知道原因,摸透這匹寶馬的脾氣,也知道解決的方法,他交代馬伕說:「你以酥蜜、砂糖調和乳糜,餵飽這匹御用寶馬!這匹寶馬已經討厭這座沐浴場,所以牠不會再踏入。你可將牠牽至其他浴場沐浴,並且讓牠飲水,牠一定會乖乖聽話。」

    於是,菩薩誦出以下的偈語:

他之諸浴場     汝使馬飲水
如人飽乳糜     亦感身饜苦

    馬伕聽命行事,果然寶馬變得很聽話。菩薩回去跟國王覆命,國王問:「如何?馬可有乖乖沐浴並飲水?」

    菩薩回答:「陛下,請放心。一切都已解決。」

    國王問:「為什麼寶馬不肯入沐浴場沐浴?」

    菩薩將其調查經過及解決的方法都一一如實報告。

    國王聽完之後讚嘆道:「善哉!善哉!你竟能善知畜生的心意,真是有智慧!」

    於是,國王授予菩薩大榮譽。

    佛陀說:「比丘們!我不是只有在今生才知這個比丘的資質根器,我早在遙遠的前生即已知其心意!當時的皇家御用寶馬就是這個比丘的前生,當時的國王就是阿難的前生,而當時的賢臣即是我的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