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腐敗、不誠實克己者,不配接受袈裟。

若人穿袈裟,不離諸垢穢,

無誠實克己,不應著袈裟。

 

那些不腐敗、持戒、誠實克己者,配穿上那染色的袈裟。

若人離諸垢,能善持戒律,

克己與誠實,彼應著袈裟。

註解

009偈:一個人若是穿上袈裟,他又不肯捨離各種欲念上的垢穢,不用真誠如實的心來克制自己,他就不應該穿著袈裟。

010 偈:一個人若是能捨離欲念上的種種垢穢,能依善念來持守戒律,能用真誠如實的心來克制自己,他確實有資格穿著袈裟。

不是所有出家人都適合穿著袈裟 ――提婆達多的故事

        佛陀居住在舍衛城的祇陀園精舍時,在一次開示會上,曾提 及一名惡行比丘──提婆達多(Devadatta)。 在某個雨安居結束後,舍利弗(Sāriputta)尊者與提婆達多, 各帶領五百比丘,告別佛陀,從舍衛城來到王舍城(Rājagaha), 王舍城的的居民三五成群依照供養比丘的習俗供養他們。

        接受供養後,舍利弗尊者講說了一段感恩祝詞:「弟兄們!一個人布施,而不鼓勵他人也布施,這個人於來世只能得到財富,卻沒有隨員的賜福;一個人只會教別人布施,而自己卻不布施,於來世只能獲得隨員的賜福,不會擁有財富;一個人既不布施也不鼓勵他人布施,於來世將窮途潦倒,所獲得的財富不會多過一缽酸奶;而那個經常布施並鼓勵其他人也布施的人,於未來百千次的輪迴轉世中,將獲得大量的財富和隨員的賜福。」

        有一人邀請尊者與他共餐,並說 :「尊者,明日請接受我的供養。」於此布施儀式舉辦之前,有一位信徒將一匹染成金黃色價值十萬錢的名貴布料交給大會負責人,並交代說 :「如果費用不足,可將此布匹變賣;如果不變賣,則將此布匹饋贈於兩大尊者其中之一。」

        王舍城是個富裕的大城市,因此不需要變賣此布匹,經過慎重的考慮後,認為舍利弗尊者只是偶爾來到王舍城,而提婆達多尊者將來會長期駐錫於王舍城,於是便將此名貴的布匹贈送給提婆達多尊者。

        提婆達多將此布匹裁製成一件大衣和一件上衣,有事沒事穿著它到處炫耀。

        比丘們議論紛紛,都說提婆達多不適合穿著這樣的袈裟,如果是舍利弗尊者來穿著,那將更適合。這些言論傳到佛陀耳裡,佛陀對他們說 :「比丘們,這已不是提婆達多第一次穿著不合適他的袈裟了,在他的前世,他也經常穿上不適合他穿的袈裟。」

        接著,佛陀便講述以下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在梵授王朝(Brahmadatta)統治巴拉那西 時,有個居住在樹林附近的獵人,以獵取野象為生,在樹林裡,有幾千頭野象在那兒生活。有一天,牠們看見幾位辟支佛,生起了恭敬心,從那天起,不管來回,見到辟支佛都會下跪禮拜,然後才繼續上路。

        一天,獵象人看到牠們的舉動,心想:「我也該有件袈裟。」於是,他跑到某位辟支佛洗澡的池邊,趁他在洗澡時,盜走袈裟,然後,他跑到大象往來必經之路坐下,手持長矛並以袈裟蓋頭。

        大象們看見他,把他當成辟支佛,禮拜後繼續上路,他則趁機將象隊的最後一頭大象,用長矛刺死,取下象牙、肢解軀體,將沒有價值的部分掩埋,然後離開樹林,獵人繼續以這種方法獵殺了無數的大象。

        當時,那頭領隊的大象就是佛陀的輪迴轉世,是象群的領導,統領著象群,當這頭大象領導發現象群的數目越來越少時,覺察到不對勁,於是開始懷疑路邊那個以袈裟遮頭蓋臉的人,牠便委派另一頭大象在前面領隊,自己則與象隊保持不遠不近的距離。

        獵象人看見象王後,揭開袈裟,拋出長矛。象王一面向前,一面集中注意力認真的觀察,因此順利的躲開長矛的襲擊,牠衝向獵人,獵人一溜煙的爬上大樹,象王用鼻子捲著大樹,不斷的搖撼,準備將獵人摔下。袈裟從樹上掉落,象王見到袈裟後,心想:「假如我處決了這個人,那我將失去數千佛、辟支佛和阿羅漢的尊敬。」

        於是,牠頓時生起忍辱心,然後告誡獵人:「你殺死了我的族群,犯下了滔天的惡行,你既然已經穿上袈裟,就應該成為一個無欲的修行人,你不應該再犯殺戒,這麼做是犯下不可饒恕的滔天罪惡。」

        接著,在臨離開前,牠又再譴責了一次 : 「你穿上了不適合你穿的袈裟,你做了你不應該做的事。」 當佛陀開示完後,他指出當時在這段《本生經》(Jātaka 故事中的人物如下:獵象人就是提婆達多;那頭象王就是我。

        佛陀接著說:「比丘們,提婆達多穿上不合適他穿的袈裟,已經不是頭一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