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位好導師給予的教導,他使人們節制於不被接受、不道德和非互助性的行為。

不與惡者或行為卑劣者為友,

應當與善者或行為高尚者為伍。

078

莫與惡友交,莫友卑鄙者。

應與善友交,應友高尚士。

註解

不要與卑鄙惡劣的人交朋友,應當與品德高尚的人交朋友。

與賢者為伍――車匿尊者的故事

    佛陀居住在舍衛城的祇陀園精舍時,在一次開示會上,曾提及車匿(Channa)尊者。

    當悉達多(Siddhāttha)王子騎上心愛的白馬犍陀迦(Kanthaka),離開王宮去尋找嚮往的真理時,車匿是唯一伴隨王子的侍者。王子成佛後,僧團日益壯大,車匿也跟著出家了。車匿久居王宮,沾染了許多不良的習氣,加上他個性傲慢自大,又自認是佛陀最親近的人,從來不把其他比丘放在眼裡,對兩大上座弟子舍利弗和目犍連更是諸多微言,後來更演化為辱罵。

    比丘們受不了車匿的行為,紛紛向佛陀反映,佛陀召見了車匿,教誡了一番,可是車匿還是我行我素,佛陀再次召見車匿,並再三譴責他,他仍是不知悔改,於是佛陀三度召見車匿,告誡車匿應當和兩大上座弟子親近,與他們交朋友和他們建立良好關係,並為車匿誦出了此詩偈。

    儘管佛陀多次譴責與告誡車匿,車匿依然死性不改,繼續辱罵兩大上座弟子及眾比丘。大眾對車匿的譴責與告發,從來就沒有停止過,佛陀對眾比丘說:「比丘們,車匿於我在世時是不會悔改的,但是在我涅槃之後,他肯定會悔改。」接著佛陀吩咐阿難尊者,對車匿實施「默擯」的處罰,就是讓所有的比丘不再理睬他,也不讓他參與任何活動,從此,車匿便獨自一人在僧團中過著孤零零的日子。

    佛陀涅槃後,車匿悲傷的三次哭昏了過去,僧團裡沒有人理睬他,也沒有人邀請他出席佛陀遺體的火葬儀式,這時候,車匿才痛定思痛,深深的對自己的過失和不當的行為深感懊悔,於是他向眾比丘懺悔,承認自己的過錯,並請求大家對他寬恕。從那時起,他為了改變自己的形象,專注於自己的言行舉止,專心一致的修學從前佛陀傳授他的止觀方法,很快的,他就證得阿羅漢果。

注:「默擯」,源自婆羅門教,以今天的概念來說,就是集體杯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