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奮,不放逸與自制,讓每個智者

為自己締造一個永不沉默的島嶼。

025

奮勉不放逸,克己自調御,

智者自作洲,不為洪水沒。

註解

一個人勤奮自勉,毫不放逸,以調御心來克制自己的欲念,他是一名智者,居住在自己建設的高地上,不被洪水所吞沒。

不沉沒的島嶼――小頻陀伽尊者的故事

    當佛陀居住於王舍城的竹林精舍時,曾提及王舍城大富翁的孫子小頻陀伽(Cūḷa-Panthaka)。

    王舍城住著一名大富翁,他有兩名孫子,長孫名大頻陀伽(Mahā-Panthaka)弟弟名小頻陀伽。兄弟倆經常陪爺爺到竹林精舍去聆聽佛陀講經說法,後來兩兄弟也都皈依佛陀加入僧團。大頻陀伽出家後不久,便證得阿羅漢果;小頻陀伽在四個月內,連一則最基本的四句詩偈也記不得。

    一天御醫齊瓦卡(Jivaka)大夫來到寺院,邀請佛陀及上座比丘一同到他家裡接受他的供養。當時是大頻陀伽負責派遣人員名單,由於小頻陀伽什麼成就也沒有,大頻陀伽認為他不應出現在名單上,於是出席名單上並未列出小頻陀伽的名字,小頻陀伽知道後反而遷怒於哥哥,心裡十分氣惱,還決定還俗,重新回到在家生活。佛陀知道他的想法後,便把他帶到香舍外,讓他面朝東的坐在地上,交給他一塊白布,要他左右手互相撫擦,同時口中要念出「去污除垢」這句話,然後佛陀與眾比丘到齊瓦卡大夫府中接受供養。

    佛陀離開後,小頻陀伽繼續以雙手撫擦著那塊白布,口中一直念念有詞「去污除垢」。很快的,那塊白布被弄髒了,當白布被弄髒後,小頻陀伽覺悟到一個道理,那就是「一切事物悉皆無常」的真理。

    在齊瓦卡大夫府中,佛陀運用天眼神通,正在觀察小頻陀伽的進展,並運用神足通,發出萬道金光出現在小頻陀伽面前,對他說:「並非只是這塊布被塵垢染污,你的內心中也有無數的塵垢,只有把塵垢完完全全的去除後,才能達到目的,並證得阿羅漢果。」小頻陀伽獲得佛陀的指點後,奮發精進,當下證得阿羅漢果。

    在齊瓦卡大夫府中,依照當地習俗,在供奉食物之前得先供奉食水,佛陀卻雙手遮蓋著食缽,他問大頻陀伽,是否還漏了什麼人?大家都回答說:「沒有」!佛陀卻說還有一個,齊瓦卡大夫趕忙派人前去迎請小頻陀伽尊者。

    齊瓦卡大夫的僕人來到寺院,發現竟然有一千個一模一樣的小頻陀伽尊者,這些都是小頻陀伽尊者以神通幻化出來的,他不知道要請誰,於是便回去覆命。

    齊瓦卡大夫譴責他:「你不會問誰是小頻陀伽尊者嗎?」於是僕人再度前去,他大聲的喊道:「誰是小頻陀伽尊者?」有一千把聲音同時回答:「我是小頻陀伽。」僕人再度被迷惑,只好灰頭土臉的回去稟告齊瓦卡大夫。

    這回佛陀說話了,他要僕人揪住那個先說他是小頻陀伽的人,僕人照辦了,一把揪住小頻陀伽,其餘的化身頓時消失無蹤,於是小頻陀伽只好與僕人一同前往齊瓦卡大夫府上接受供養。

    供養餐會結束後,佛陀要小頻陀伽發表答謝祝詞,然後為齊瓦卡大夫一家人及請來的嘉賓開示佛法。這時的小頻陀伽尊者,充滿信心,滔滔不絕,勇敢的有如獅子在吼叫,有條有理的把經文講完。

注:相同的文字也出現在漢傳《阿含經》中,所不同的是以掃帚取代白布,這不是錯誤也不是誤傳。原梵文經典作「潔具」,漢傳譯為掃帚,南傳採用覺音的註解「白色的抹布」,後來乾脆簡化為白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