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9

見不到自己所愛的人是苦,見到自己所不愛的人也是苦

210

莫結交愛人,莫結不愛人。

不見愛人苦,見憎人亦苦。

如果沒有愛與憎,就沒有繫縛,也就不會有愛別離苦

211

是故莫愛著,愛別離為苦。

若無愛與憎,彼即無羈縛。

註解

209偈:執著於自己的喜好,不參與正當的事,捨棄善行,追求肉慾之樂,他嫉妒那些已自我發展者。

210偈:與自己所喜愛的人交往,帶給你的是苦;與自己所不喜愛的人交往,帶給你的同樣是苦。與喜歡者分離是苦,與不喜歡者相聚也是苦。

211偈:因此,一個人不應該執著於所愛,因為愛別離是苦的。那些無繫縛者,沒有所謂的愛,也沒有所謂的不愛。

不受愛所繫縛――一家三口都出家的故事

佛陀居住在舍衛城的祇陀園精舍時,在一次開示會上,曾提及三名出家人──父親、母親和兒子。

在舍衛城的某個家庭裡的一名獨生子,他被父母視為心肝寶貝。一天,他們邀請僧人到家裡接受供養,當僧人在誦念答謝偈時,那青年的心受到正法的激盪萌起出家的念頭,他向父母要求出家,可是父母親不答應,於是他準備在父母親不留意時,離家出走。

因此父親在出門時吩咐母親看好兒子;母親出門時也同樣的向父親叮嚀一番。一天,父親出門後,母親跨在門檻上紡紗,要提防兒子出走,那青年心想:「我一定要想辦法離開。」他對母親說:「親愛的母親,請讓一讓,我要出去方便。」結果他一離開大門,就一溜煙的跑到祇陀園,要求出家為比丘,祇陀園裡的執事比丘接受他加入僧團。

當父親回家時,發現兒子不見了,心想他一定是出家去了,他馬上趕到祇陀園,看見兒子已披上袈裟、剃光頭髮,出家當了比丘,他悲慟的大哭一場。然後他心想:「現在我的兒子已經出家了,我為什麼還要過在家生活呢?」於是,出於自願的,他也要求加入僧團出家為比丘。

母親在家裡躊躇不安的心想:「我的丈夫和兒子到底去了那兒?應該不會出家了吧?」想到這裡,她馬上趕到祇陀園,當看見丈夫和兒子都出家了,她也跟著出家為比丘尼。

他們三人出家後,可是親情還在,無論在哪裡都分不開,一坐下來就聊家常,比丘們向佛陀匯報了他們的情況,佛陀召見了他們三人,佛陀問道:「有關比丘們的投訴是否屬實?」「是的,世尊。」「為何你們這麼做,這不是出家人該有的行為。」「我們不可以分開。」「從出家開始,這種行為就不恰當。不見親人是苦,要義務照顧非親人也是苦,因此,無論對於人或事,身為比丘不應該有哪個較親,哪個較不親的念頭。」接受佛陀的開示後,三人不再受親情之愛所繫縛,精進修行,不久後都證得初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