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奮、不放逸,這種生活令今世和來世都得到快樂

奮起莫放逸,行正法善行。

依正法行者,此世他世樂。

168

實踐妙法,不要三心兩意。可確保到處得到安樂

169

行正法善行,勿行於惡行。

依正法行者,此世他世樂。

註解

168偈:從現實中覺醒,不被欺騙,過著正當和正確的日子,他將於今世或來世舒適的活著。

169偈:實踐妙法至完善,不實踐於錯誤方面,他過著正確的日子,在今世和來世都舒適的活著。

正義者在今世和來世都獲得快樂――淨飯王的故事

    佛陀居住在祇樹林時,在一次開示會上,曾提及他的父親國王淨飯王。

    淨飯王是佛陀的生父,當他得知佛陀在王舍城居住及弘法的消息時,急切的想和兒子見面,他一連九次派遣朝中大臣和隨員前去邀請佛陀回迦毗羅國,可是出乎他意料之外,那些大臣接受佛陀開示後,都隨佛陀出家了,並都證得了阿羅漢果,證果後他們對世事無動於衷,也就沒有把國王的囑咐放在心上,最後他派遣大臣迦羅達伊,佛陀童年時的玩伴,前去邀請佛陀,可是他也和其他人一樣加入僧團,並證得阿羅漢果,但是他並沒有忘記國王的囑咐,他在適當的時機,勸請佛陀回迦毗羅國弘法。

    佛陀在一大群弟子的陪同下,沿途托缽弘法,經過了兩個月的時間,終於回到迦毗羅國,國王做好一切準備,安排佛陀居住在尼拘律園寺院。

    有一些釋迦族的長老充滿傲慢心,他心想:「你是我們族裡的小輩,我為什麼要向你頂禮?」他對小王子說:「你向他禮拜,我們就坐在你的後面。」由於他們不向佛陀頂禮,而且沒有禮貌的坐著,佛陀以神通升上空中,發出水和火來抑制他們的傲慢。國王見到這種奇妙的現象,馬上下跪向他禮拜,由於國王已跪下向佛陀頂禮,因此所有釋迦族的族人被迫一定要向佛陀頂禮,這是國王第三次向佛陀下跪頂禮。這時候,佛陀從空中降落坐在為他準備的席位上,謙虛的親戚們都坐下來聆聽佛陀的開示,這時候大雨降落在集聚著的親戚們身上,引起大家議論紛紛,佛陀說:「這已不是第一次了,在前世大雨也一樣降落在集聚著的親戚身上。」接著,他講述了《維桑達拉本生經》,聽了佛陀的講述後,親戚們充滿感激的離開了,但卻沒有一個人邀請佛陀回家接受供養,甚至連國王也這麼想:「我兒子不回家,那他將去哪兒?」所以他也沒有邀請佛陀回家,當他回宮後,即刻吩咐下人準備足夠兩萬人的食物及席位等候佛陀的到來。

    隔天,午飯前,佛陀照樣進城托缽,出發前他心想:「過去佛在回到出生地時是先回家,還是先一家一家的去托缽?」他馬上意識到是先去托缽,於是他也同樣的一家一家去托缽。佛陀未出家前的妻子耶蘇陀羅知道這回事後,認為佛陀當街托缽有辱門風,心裡充滿矛盾,她馬上向淨飯王報告,國王接到報告後,馬上整裝出宮來到佛陀面前,向佛陀下跪說道:「兒子啊!為什麼你這樣的羞辱我,見到你一家一家的去托缽,我心理感到很難堪。你曾經在這城裡坐著華貴的御車到處去,現在你卻一家一家的去托缽,這是很不恰當的,為什麼你要這樣羞辱我?」「父王,我這麼做並非羞辱你,我只不過在遵守我家的傳統罷了。」「哦!一家一家的去托缽是我們家的傳統?我們是大日族戰士的後裔,沒有一名戰士曾去托缽。」「不,那是你帝王家的傳統,托缽這不是你家的傳統,而是我家的傳統,因為在無數過去佛時代,他們全都是這麼一家家的去托缽,獲得食物來維持生命。」佛陀就站在街上對國王說:「在門前托缽不放逸,過正義的生活,那正義者在今世和來世都安樂的活著。」

    聆聽了佛陀的偈頌後,淨飯王放下帝王家的面子與執著,當下證得了初果。

    淨飯王親自替佛陀托缽,並帶領佛陀和眾弟子前往王宮接受最豐富的供養。餐後,佛陀再度為他開示:「過著正義的生活,不要有腐敗的思想和行為,那正義者在今世和來世都安樂的活著。」開示後,國王證得二果,佛陀的繼母憍曇彌夫人證得了初果。

    有一回,淨飯王聽信謠言說佛陀已失去對自己的親情,甚至連死也都不管了,為了這件事,佛陀為他講述了《法喻本生經》(DhammapataJātaka),並提到在前世國王看到一堆骨骸後,還不相信自己的兒子已經死了,佛陀講完後,淨飯王證得三果。在臨死前,淨飯王最後一次聆聽佛陀弘法,並證得阿羅漢果,淨飯王於佛陀四十歲時,以在家阿羅漢的身份去世。

注:國王向佛陀頂禮,第一次在佛陀還是嬰兒時期,他見到佛陀站立在阿私陀大仙(Asiat)頭上,他原本要兒子向這苦行僧頂禮的;第二次在佛陀童年時代,一天國王看見童年的王子盤著腿在沉思,由然的生起向他頂禮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