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譯自《法句譬喻經》之《無常品》第六篇

喬正一白話譯於西元2016/2/29八關齋戒日

    當佛陀在古印度的王舍城竹林園中說法時,有四個婆羅門,彼此是兄弟,他們都各證得五大神通,能預知自己七天後會死亡,於是他們商量:「我們的五大神通之力,能顛倒天地、手摸日月、移山倒海,無所不能。但不知能否逃避死亡的追殺?」

    一人說:「我入大海,上不出現、下不至底,正處其中,我倒要看看無常死神能知我在何處?」

    一人說:「我要遁入須彌山中,令山還合其表,我倒要看看無常死神能知我在何處?」

    一人說:「我要輕舉飛入虛空中隱身,我倒要看看無常死神能知我在何處?」

    一人說:「我要藏入大市之中,無常死神有這麼多人可殺,又何必找我呢?」

    四人商議後,便一起跟國王道別,說道:「我等壽命只剩七日,我們要逃命,希望逃得掉,如果成功,我們會回來見陛下。」

    於是,四人離去,各自到他們想躲藏的地方。

    但七日期滿,他們四人無一倖免,猶果熟落。

    城市裡的首長報告國王:「有一婆羅門於市中心猝死。」

    國王想到:「四人逃避死神,一人已死,不知其餘三人是否能獨免?」

    於是,國王駕著寶車來到佛前,作禮後坐下,跟佛報告:「最近有梵志兄弟四人,各獲五通,自知命盡,商議逃避死亡,不知他們是否皆能逃脫?」

    佛陀告訴國王:「人有四件事,不可逃避。哪四件?

一、      已死,不得不受生。

二、      已生,不得不受老。

三、      已老,不得不受病。

四、      已病,不得不受死。」 

    於是世尊即說偈言:「非空非海中,  非入山石間,無有地方所,  脫之不受死。是務是吾作,  當作令致是,人為此躁擾,  履踐老死憂。知此能自靜,  如是見生盡,比丘厭魔兵,  從生死得度。」

    國王聽聞佛陀的話,讚歎說:「善哉!誠如尊教,想必這四人應該都已死亡。」

    群臣從官,莫不信受。

原文/
 

昔佛在王舍城竹園中說法。時有梵志兄弟四人,各得五通,卻後七日皆當命盡,自共議言:「五通之力,反覆天地、手捫日月、移山住流,靡所不能,寧當不能避此死對?」一人言:「吾入大海,上不出現、下不至底,正處其中,無常殺鬼安知我處?」一人言:「吾入須彌山中,還合其表令無際現,無常殺鬼安知吾處?」一人言:「吾當輕舉隱虛空中,無常殺鬼安知吾處?」一人言:「吾當藏入大市之中,無常殺鬼趣得一人,何必求吾也?」四人議訖相將辭王:「吾等壽算餘有七日,今欲逃命冀當得脫,還乃覲省唯願進德。」於是別去,各到所在。七日期滿,各以命終,猶果熟落。市監白王:「有一梵志卒死市中。」王乃悟曰:「四人避對,一人已死,其餘三人豈得獨免?」王即嚴駕往至佛所,作禮卻坐,王白佛言:「近有梵志兄弟四人,各獲五通,自知命盡皆共避之,不審今者皆能得脫不?」佛告大王:「人有四事,不可得離。何謂為四?一者在中陰中,不得不受生。二者已生,不得不受老。三者已老,不得不受病。四者已病,不得不受死。」 於是世尊即說偈言:「非空非海中,  非入山石間,無有地方所,  脫之不受死。是務是吾作,  當作令致是,人為此躁擾,  履踐老死憂。知此能自靜,  如是見生盡,比丘厭魔兵,  從生死得度。」王聞佛言歎曰:「善哉!誠如尊教,四人避對一人已死,祿命有分餘復然矣。」群臣從官莫不信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