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經的重點是佛陀教誡貪睡放逸的比丘。經中貪睡的比丘因過去九十一劫的前生曾在賢劫第一尊毘婆尸佛的時代出家當比丘,但當時的他貪睡及放逸,不認真修行,以致死後墮入螺、蚌、樹中寄生的蠹蟲一類生物,而且這些生物的壽命都極長。

    根據英國週日泰晤士報28日報導,科學家已經確認一顆從北大西洋海底撈上岸的活蚌,是目前已知最長壽的動物,當牠四百零五年前誕生時,正值明朝萬曆年間,科學家因此直呼這顆壽命橫跨五個世紀的軟體動物為「明朝蚌」。

    貪睡就是五蓋中的睡眠昏沉蓋,是禪定的大障礙,也是解脫的障礙。

選譯自《法句譬喻經》教學品第二

喬正一白話譯於西元2016/12/28農曆1130日八關齋戒日

    有一次,佛陀暫時住在古印度的舍衛國祇樹精舍裡。

    當時,佛陀是這樣告訴諸比丘的:「當勤修解脫道,務先除棄陰蓋,如此心明神定,可免眾苦。」

    但僧團中有一名比丘志不明白佛陀的意思,他吃飽以後便大勒勒地走入禪室裡關閉房門睡覺。這個比丘貪愛色身,不勤修觀五蘊無常,懈怠放逸,不分晝夜。

    佛陀以神通得知這個比丘再過七日就會死亡,他只剩下七天的生命,並且死後恐將墮入惡道,於是走入這個比丘的禪室,以彈指喚醒比丘,並以如下的偈語呵叱道:

「咄起何為寐?  螉螺蚌蠹類,

  隱蔽以不淨,  迷惑計為身。

  焉有被斫瘡,  心如嬰病痛,

  遘于眾厄難,  而反為用眠?

  思而不放逸,  為仁學仁跡,

  從是無有憂,  常念自滅意。

  正見學務增,  是為世間明,

    所生福千倍,  終不墮惡道。」

    這個貪睡的比丘一聽到佛陀的偈語,便立即驚醒。他看見佛陀親自來教誨他,心生恭敬,趕緊起身對佛陀稽首頂禮。

    佛陀問比丘:「你知道自己的前世因緣嗎?」

    比丘說:「我因為被()陰蓋所覆,沒有禪定,所以沒有神通,實在不知自己的前世因緣是什麼。」

    佛陀告訴這個比丘:「在距今九十一劫之前,曾有一尊維衛佛(毘婆尸佛)出現在人世間,你當時就曾在他的僧團出家當比丘。

    但,當時的你貪愛色身,貪圖名聞利養,不念經戒,吃飽飯後卻終日睡覺,不念五蘊無常。於是,那一世你死後投生為螉蟲(寄生在牛馬皮膚上的小土蜂。),在長達五萬年的時間不斷重複投生,都無法超脫。

    五萬年後,你又投生為螺、蚌一類的生物,以及樹中寄生的蠹蟲,各自長達五萬年的時間。

    此四種生物都生長在黑暗中,貪愛色身,樂於寄生躲在黑暗幽隱之處,以黑暗為家,心不喜光明。牠們睡一覺便可長達百年,惡業纏綿,如羅網一般,無法逃脫。

    好不容易,到這一世你的惡業才消失,得以投生為人;又因你過去前生曾出過家的波羅蜜,所以今生才能出家成為沙門。沒想到你卻不知惜福,竟重蹈覆輒、歷史重演,延續你過去放逸貪睡的惡習,你真的不怕死後再墮入惡道?」

    這個比丘聽到自己過去前生的宿緣,心生慚愧、恐懼,深自剋責,於是五蓋立即煙消雲散,很快便證得了阿羅漢。

原文/

昔佛在舍衛國祇樹精舍。佛告諸比丘:「當勤修道除棄陰蓋,心明神定可免眾苦。」

有一比丘志不明達,飽食入室閉房靜眠,

愛身快意不觀非常,冥冥懈怠無復晝夜。

卻後七日其命將終,佛愍傷之,懼墮惡道,即入其室,

彈指覺曰:

「咄起何為寐?  螉螺蚌蠹類,

隱蔽以不淨,  迷惑計為身。

焉有被斫瘡,  心如嬰病痛,

遘于眾厄難,  而反為用眠?

思而不放逸,  為仁學仁跡,

從是無有憂,  常念自滅意。

正見學務增,  是為世間明,

所生福千倍,  終不墮惡道。」

比丘聞偈即便驚寤,見佛親誨加敬悚息,

即起稽首為佛作禮。

佛告比丘:

「汝寧自識本宿命不?」

比丘對曰:「陰蓋所覆,實不自識也。」

佛告比丘:「昔維衛佛時,汝曾出家,貪身利養,不念經戒,飽食卻眠不念非常,命終魂神生螉蟲中,積五萬歲。壽盡復為螺蚌之蟲、樹中蠹蟲,各五萬歲。此四品蟲生長冥中,貪身愛命樂處幽隱,以冥為家不[/]光明,一眠之時百歲乃覺,纏綿罪網不求出要。今始罪畢得為沙門,如何睡眠不知厭足?」於是比丘重聞宿緣,慚怖自責,五蓋雲除即得羅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