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節  七滅諍

說明﹕

1.〈大分別〉中的「滅諍」(Vin. IV. 207)記載﹕

 「尊者們,為了止息、消滅不斷生起的諍事,開示出這七項滅諍法則﹕

   應該用當面法則(sammukhAvinaya

   應該用記憶法則(sativinaya

   應該用無過法則(amULhavinaya

   應該自白(paTiJJaya

   服從多數(yebhuyyasikA

   調查所作惡行(tassapApiyyasikA

   用草覆在上面(tiNavatthAraka)」

 其中只有條文,沒有解釋。下面表格中的內容是參考《小品》〈滅諍犍度〉(Vin.II. 73)所作的。因為「滅諍」的性質與前面的戒條略異,所以表格專案稍有更動:

      (1)沒有「犯相」「無犯」。

  (2)酌情增加「方式」「適用條件」。

2.adhikaraNasamatha :滅諍。adhikaraNa有「諍論」「紛爭」的意思;samatha即是禪坐中的「奢摩他」,意為「止息」「消滅」。adhikaraNasamatha意思是消滅糾紛,平息諍論。


 

1.當面法則

AdhikaraNa samathA 1. Cu. 4, 1; Vin.II, p73.

  SammukhAvinayo dAtabbo.

 

    應給予當面法則。

因緣

  羯磨時,六比丘檢舉沒有列席的比丘。

方式

  不得在羯磨時檢舉未出席的比丘。

備註

 

五分律:現前比尼。

僧祇律:現前比尼。

四分律:現前毗尼。

十誦律:現前毗尼。

根有律:現前毗尼。

I. B. Horner: a verdict in the pres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