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第八節 七滅諍 說明﹕ 1.〈大分別〉中的「滅諍」(Vin. IV. 207)記載﹕ 「尊者們,為了止息、消滅不斷生起的諍事,開示出這七項滅諍法則﹕ 應該用當面法則(sammukhAvinaya) 應該用記憶法則(sativinaya) 應該用無過法則(amULhavinaya) 應該自白(paTiJJaya) 服從多數(yebhuyyasikA) 調查所作惡行(tassapApiyyasikA) 用草覆在上面(tiNavatthAraka)」 其中只有條文,沒有解釋。下面表格中的內容是參考《小品》〈滅諍犍度〉(Vin.II. 73)所作的。因為「滅諍」的性質與前面的戒條略異,所以表格專案稍有更動: (1)沒有「犯相」「無犯」。 (2)酌情增加「方式」「適用條件」。 2.adhikaraNasamatha :滅諍。adhikaraNa有「諍論」「紛爭」的意思;samatha即是禪坐中的「奢摩他」,意為「止息」「消滅」。adhikaraNasamatha意思是消滅糾紛,平息諍論。 1.當面法則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