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第七節 七十五眾學 1.穿下裙不包覆全身
注釋: 1.nivAsessAmI:nivasati的「未來式•第一人稱」(fut.1sg)。 vasati意為「穿(衣服)」,加上介係詞 ‘ni’(...之下),指穿下面的衣服──比丘的下裙(antaravAsaka)──的動作,因此將nivasati譯為「穿下裙」。 2.parimaNDalaM(parimaNDalaM):完全包覆,正確地。〈語詞解釋〉185頁:「包圍臍圓(nAbhimaNDalaM)、膝圓( jAnumaNDalaM)」。下裙的正確穿法,是由腰至腳踝,纏繞下半身,故應由腰部圍起,一直到膝蓋以下,包覆肚臍、膝蓋。 3.sikkhA karaNIyA:應當學。 前面的「驅擯」「僧殘」「不定」「捨懺」「懺悔」「悔過」中,戒條的句型都是「若有比丘......,是......」,不像眾學戒,戒條後還加上「應當學」(sikkhA karaNIya)。關於這個問題,《薩婆多毗尼毗婆沙》解釋如下: 問曰:「餘篇戒不言應當學,而此戒獨爾? 」 答曰:「余戒易持而罪重,犯則成罪,或眾中悔,或對首懺。此戒難持而罪輕,脫爾有犯,心悔念學,罪即滅也。以戒難持易犯故,常慎心念學,不結罪名,直言應當學也。」(大23, 561c∼562a)。 是說眾學戒雖然罪輕,但是容易犯,所以不像前面的戒有罪名(如驅擯、僧殘等),而直接在戒條後加上「應當學」,時時提醒自己。 又從上面引文可知,犯了應當學後,應該在心中懺悔(「心悔念學,罪即滅也」)。這一點,《經分別》並只是提到犯了眾學是「惡作」( dukkaTa),並沒有說如何滅罪。 另外,眾學戒的戒條具有三個特點: (1) 動詞使用未來式•第一人稱,即「我將...」。 (2) 後接「引用詞」’ti’。 (3)以義務分詞「應當學」結尾。 sekhiya 1. ParimaNDalaM nivAsessAmI’ ti, sikkhA karaNIyA. (1) (2) (3) 所以眾學戒的句型模式為「『我將.... 』,應當學」。其中「我將...」使用未來式,視為說話者主觀的願望,「時間上的未來」的成分較弱,所以筆者沒有把「將」譯出。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