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藏匿比丘的物品

PAcittiya 60.Sv.5, pAcittiya 60, 1; Vin.IV, p123.      

  Yo pana bhikkhu bhikkhussa pattaM vA cIvaraM vA nisIdanaM vA sUcigharaM vA kAyabandhanaM vA apanidheyya vA apanidhApeyya vA antamaso hAsApekkho pi, pAcittiyan ti.

 

    若有比丘藏匿或命人藏匿比丘的缽、或衣服、或墊布1、或針筒2、或腰帶3,縱使開玩笑,也犯懺悔。

因緣

  佛在捨衛城祇樹給孤獨園時,十七比丘沒有收拾自己的生活用品,六比丘便將他們的衣服、缽藏起來,不還給他們,十七比丘因而哭泣。

犯相

1.對象:生活用品4      

2.方式:隱藏

無犯

1.並非開玩笑,而是在整理的時候將物品收拾到別處。 

2.當對方隨意放置物品時,先收起來,待勸誡後再還他。 

3.比丘精神失常。

備註

 

五分律:若比丘為戲笑故,藏比丘若衣、若缽、坐具、針筒,如是一一生活具,若使人藏,波逸提。

僧祇律:若比丘戲笑藏比丘衣、缽、尼師壇、針筒,若使人藏,波夜提。

四分律:若比丘藏他比丘衣、缽、坐具、針筒,若自藏、教人藏,下至戲笑者,波逸提。

十誦律:若比丘他比丘若缽、若衣、若戶鉤釮、若革屣、若針筒,如是一一生活具,若自藏、若使人藏,乃至戲笑,波夜提。

根有律:若複苾芻自藏苾芻、苾芻尼、若正學女、求寂、求寂女衣、缽及餘資具,若教人藏,除餘緣故,波逸底迦。

I. B. Horner:Whatever monk should hide or should cause to hide a monk’s bowl or robe or  (piece of cloth )to sit upon or needle-case or girdle, even in fun, there is an offence of expiation.

注釋:

 1.nisIdanaM,墊布。參照捨懺十五注釋2

 2.sUcigharaM,針筒。sUci是「針」,gharaM是「家」「房捨」,sUcigharaM即「放針的容器」。

     《小品》〈七百犍度〉 301頁﹕「沙門必需品﹕缽、衣服、墊布、針筒、腰帶、濾水囊、水壺」。懺悔八十六並規定,「若有比丘使人作骨頭、象牙或獸角制的針筒,犯懺悔;應打碎它」。其中針筒都是「sUcigharaM」這個字。另外,《小品》〈小事犍度〉116頁中記載,為了保護縫衣服的針,佛允許比丘使用「針筒」,這裡的「針筒」是用「sUcinALikaM」,《巴英辭典》721b解釋為「a needle case made of bamboo」(竹制的針筒)。

      由上看來,放置針的容器,除了較普遍的竹制針筒(sUcinALikaM)外,還有骨頭、象牙等其它材料製成的針筒(sUcigharaM)。

 3.kAyabandhanaM,腰帶。由於當時比丘是穿著裙子,以一塊自腰至腳踝的布包裹下半身(詳細參捨懺二.注釋2),在後面折好,再用腰帶固定,所以腰帶也成為必需的物品。

 4.戒條中雖然只規定不能藏匿比丘的缽、衣服、墊布、針筒、腰帶等,但是這些都是比丘的生活用品,隨著時代的進步,現代比丘的生活用品恐怕不只這些,所以筆者在「犯相」的「對象」中改為「生活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