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4.帶領未受戒者朗誦經文
注釋: 1.padaso:pada的單數•奪格(s.abl)。本來pada有「一句」「四分之一偈」的意思,但巴利文的奪格除了有「從...」的意思外,還可以當副詞用(參 《е-э語文法》177頁,第23項);如此一來,pada的奪格padaso當副詞用時,可以翻譯為「一句一句地」「一字一字地」(參《巴英辭典》408b24)。 〈語詞解釋〉15頁提出四種「一句一句地誦經」的方式: (1) 同句──老師說一個字,學生跟著說一個字 老師:「眼無常」 學生:「眼無常」 (2) 隨句──老師一句未誦完時,學生隨即跟著誦 老師:「眼...」 學生遂跟進:「眼無常」 (3) 同字──老師說一個字,學生跟著說一個字 老師:「眼」 學生:「眼」 (4) 隨字──老師一個字還沒說完時,學生隨即跟著誦 老師:「眼(眼字聲未絕)...」 學生:「眼」 如果比丘用以上任何一種方式,教導未受具足戒的人誦經,就犯了懺悔戒。 2.由於戒文非常簡短,乍看之下會以為「比丘教未受具足戒的人經文則是懺悔戒」;其實教誦經文並沒有錯,但如果是「一句一句地」教,就是懺悔戒了。 《經分別》對於這一戒的因緣交待得不太清楚,只說六比丘教優婆塞們一句一句地誦讀經文後,優婆塞們便不尊敬比丘,所以佛陀規定比丘不能教導未受戒的人一句一句地誦經。這是為什麼呢? 漢譯五部廣律方面,《五分律》《十誦律》《根有律》的因緣大致相同,是因為比丘和居士們一起誦經,聲音吵雜,「寺內出大音聲、高聲、多人眾聲,似學算人聲、似婆羅門讀圍陀(筆者注:吠陀)經時、如捕魚師失魚時聲」( 大23, 71a8),由於這樣的誦經聲不甚優美,佛乃制比丘和未受具足戒的一起誦經時,不能一句一句地誦,必須等教導者誦完後,其餘的人再行複誦,「先應教言,待我語竟,然後誦」(大22, 40a4)。 《四分律》的因緣略同於前三部律,但重點不是誦經的聲音太難聽,而是這樣的誦經聲會妨礙其它比丘修行,「亂諸坐禪者」(大22, 638c28)。改善的方法仍是教導者誦到一個段落後,其餘的人再跟著誦。 《僧祇律》因緣的故事型態較為不同。是說一位婆羅門本來要隨佛陀出家,在前往精捨的途中,見到一位比丘正一句一句地教小孩子誦經,心中想:「我要追求的是最殊勝的法,而不是這種教導小孩子的東西。」尚未見到佛陀就回去了。佛陀知道後,規定比丘「若比丘共誦經,上座應誦,下座心中默逐;若上座誦不利者,下座應誦,上座應心默誦逐;乃至優婆夷應如是」(大22, 337a8)。 由漢譯五部律看來,帶領未受具足戒者逐句或逐字誦經(詳細請參照注釋2),外人聽來較雜亂無序,甚至有如噪音一般,因此可以從「維護僧眾修行環境」,或是如《經分別》所說:「避免不受居士尊敬」這兩個觀點來看待這一戒。 4.關於〈無犯〉的部份,《經分別》字義模糊,《南傳》和《The Book of the Discipline》的翻譯也大異其趣(參《南傳》Vol.II, 24頁及《The Book of the Discipline》Vol.II,192頁),筆者謹參考五部廣律「語竟然後誦」的原則翻譯。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