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吃飽後再吃東西

PAcittiya 35.Sv.5, pAcittiya 35, 2; Vin.IV, p82.      

  Yo pana bhikkhu bhuttAvI pavArito anatirittaM khAdanIyaM vA bhojanIyaM vA khAdeyya vA bhuJjeyya vA, pAcittiyan ti.

 

    若有比丘已吃飽1,咀嚼或是食用非剩餘的硬食或軟食2,犯懺悔3

因緣

    佛在捨衛城祇樹給孤園時,有一位婆羅門供養比丘,比丘們吃完後又到別的居士家乞食,婆羅門知道後,批評比丘。

犯相

1.對象:居士     

2.時間:接受供養後     

3.方式:又在其它地方吃東西

無犯

1.吃別人分配的食物。    

2.說「等這些食物分配給我後,我才吃」。   

3.替別人拿。     

4.病人吃剩的食物。     

5.非時藥、七日藥、盡形壽藥4    

6.有其它的原因。     

7.精神失常。     

備註

 

五分律:若比丘食,竟不作殘食法,波逸提。

僧祇律:若比丘食,已離坐處,不作殘食法,食者,波夜提。

四分律:若比丘足食竟,或時受請,不作餘食法而食者,波逸提。

十誦律:若比丘食竟,不受殘食法,若食,波夜提。

根有律:若複苾芻足食竟,不作餘食法,更食者,波逸底迦。

I. B. Horner:Whatever monk, having eaten, being satisfied, should eat or partake of solid food or soft food that is not left over, there is an offence of expiation.

注釋:

 1.bhuttAvI pavArito(食用-滿足):吃飽。〈語詞解釋〉82頁對「吃飽」所下的定義是:比丘被見到「坐在位子上,侍者取來食物,(比丘)因吃飽而拒絕了」。

 2.〈語詞解釋〉82頁:

      「硬食」(khAdanIya ──除了五種軟食、非時藥、七日藥、盡形壽藥外的一切食物。

      「軟食」(bhojanIya)──飯、粥、麥、魚、肉。

      由解釋中可知,bhojanIya即軟食,khAdanIya即硬食(軟食以外的食物)

 3.〈因緣〉82頁:某日比丘們帶食物給一位生病的比丘,但生病的比丘沒有吃完,其它比丘由於世尊規定「吃飽後不能再吃東西」,所以就把病比丘吃不完的食物丟掉。世尊知道後告訴比丘們,東西吃不完的比丘應該將食物分配給其它比丘說:「我不需要這些食物了」。

 4.yAmakAlikaMsattAhakAlikaMyAvajIvikaM,這三種都是指用來治病的藥,分述如下:

  (1) yAmakAlikaMyAma kAlikaM): 晚上。即在可以吃東西的時間外──特別允許食用的食物。懺悔三十七「過午食」規定,比丘中午過後不能吃東西,所以將yAma kAlikaM譯為「非時食」或「非時藥」。

       《大品》〈藥犍度〉246頁記載,佛陀沿用婆羅門的規定,也准許比丘們飲用「非時漿」──即「非時藥」,其中包括八種果汁:

   1.ambapAnaM:芒果汁。

   2.jambupAnaM:蓮霧汁

   3.cocapAnaM:椰子汁。

   4.mocapAnaM:香蕉汁。

   5.madhupAnaM:蜂蜜汁。

   6.muddikApAnaM:葡萄汁。

   7.sAlukapAnaM:蓮藕汁。

   8.phArusakapAnaM:三色花(樹)汁。

  (2) sattAhakAlikaMsatta aha kAlikaM):七天的時間。指可以存放七天的藥:酥油、奶油、油、蜂蜜、糖漿。見捨懺二十三。

  (3) yAvajIvikaMyAva jIvikaM): 限於活著的時候,指一生中都可以吃的藥。《大品》〈藥犍度〉201頁記載,有一些比丘生了病,必須用到植物的根部,世尊允許比丘食用,並說:「接受了這些藥後,一直到命終,有需要的時候可以食用,如果沒有需要而食用,是惡作」。除上述植物根部,還有七個種類,列舉如下:

   1.mUlabhesajja:根藥。

   2.kasavabhesajja:澀藥。

   3.paNNabhesajja:葉藥。

   4.phalabhesajja:果藥。

   5.jatubhesajja:樹脂藥。

   6.loNabhesajja:鹽藥。

   7.cuNNabhesajja:粉藥。

   8.aJjanabhesajja:塗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