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1.故意說謊
注釋: 1.〈語詞解釋〉2頁:「沒有看見、聽見、感覺及不知道,卻說看見、聽見、感覺、知道;包括自己眼睛、耳朵、鼻子、舌頭、皮膚、心識等六方面的欺騙」。 2.pAcittiyan:懺悔。漢譯「波逸提」「波夜提」「波逸底迦」,皆屬音譯。《經分別》沒有提到犯了這一戒應該如何處理。根據平川彰的說法,現存的廣律雖然有驅擯、僧殘、不定等八種戒,但是原來只有五種:驅擯、僧殘、懺悔、悔過、眾學。其中不定由驅擯、僧殘、懺悔發展而來,捨懺包含在懺悔中,滅諍則屬於眾學(參照平川彰《原始佛教ソ研究》241頁),表解如下:
2僧殘 6不定
7捨懺 4悔過
印順法師在《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137、145、147頁中,也提到了這個論點。他進一步說明:佛教開展後,居士對比丘的供養也越豐厚,不得不對比丘的生活用品多加限制。這雖然屬於懺悔戒的範圍,但是在懺悔之前,還須將不合規定的物品捨去,久而久之就自成一類,和懺悔戒分了家。 綜合以上的觀點,懺悔戒和捨懺戒本是一類,捨懺戒除了多一道捨去物品的手續外,處罰方式和懺悔戒完全一樣。《經分別》雖然沒有說到懺悔戒的處理方法,不過應該與捨懺戒一樣(參照捨懺一•注釋4)──向僧團(四位或四位以上的比丘)或別眾(二至三位比丘)或一位比丘報告並懺悔。所以,這九十二條戒的名稱──pAcittiya,便依照字義及處罰方式翻譯為「懺悔」。 3.ravA bhanati:話說得太快。即心中想著甲事,卻說成乙事。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