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11.用蠶絲作被褥
注釋: 1.santhataM:漢譯「敷物」「臥具」。這個字是動詞santharati(散佈、鋪開)的過去分詞,有「墊子」「毯子」的意思。 道宣律師認為santhata是三衣的總稱(大正40, 69a24),但附議的人很少。 如義淨在《南海寄歸內法傳》中便批評道宣將santhata解釋為三衣。他認為,世尊不限制用蠶絲做三衣,是為了省卻比丘們找布的麻煩;但如果把「臥具」解釋為「三衣」,使得一些出家人不穿容易獲得的綢緞,反而去尋求難找到的棉布,障礙道業(大正54, 212c22:「凡論絁絹,乃是聖開,何事強遮,徒為節目?斷之以意,欲省招繁,五天四部並皆著用,詎可棄易求之絹絁,覓難得之細布,妨道之極」)。 義淨認為這一戒所說,不能用蠶絲製作的,不是三衣,而是「褥」──被褥(大正54, 213a23:甯委本文元來是褥)。 同樣的,近代學者佐藤密雄也支持義淨的看法(見《原始佛教教團ソ研究》758頁──「(四)臥具與絹衣」)。 以上首先確定了santhata是「臥具」而不是「三衣」,至於「臥具」所指為何? 如果由santhata的動詞santharati(散佈、鋪開)來看,被褥正符合這個動詞的原義。臥具中,床榻不可能用布做成,不予考慮;幃帳和枕頭可以用蠶絲做(參見本戒的〈無犯〉);這和義淨的「褥」不謀而合──也就是放在床榻上的「被褥」。 2.vitAnaM:遮雨的雨篷,遮太陽的天篷或是傘等。 3.bhummattharaNaM(bhumma-ttharaNaM):鋪在地上(的墊子)。 4.bhisiM:椅墊,參照懺悔十四•注釋3。 5.bimbohanama:蒲團。同上,注釋4。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