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        水 

 

 

佛教並無在家人不得閱讀律部的規定。相反地,在家人可藉此瞭解出家人的生活形態,在行供養之時,不致逼令出家人犯戒,造成對方的困擾。但是,在家人也不可因此自詡為僧團的糾察隊,逕自執起「戒尺律鞭」四處鞭責比丘。比丘若有非法或非律之處,如來在家弟子應秉持愛護僧伽名譽之心,私下善意規勸。倘對方仍執迷不悟,可交由僧團發落,譬如本戒中的茉莉夫人與十七群比丘間的互動即是適例。

如遇有僧團包庇不為舉發,在家人自可遠離這種已沈淪墮落的僧團,不需再與惡知識為伍。但「僧事僧決」,「僧俗有別」,除非涉及犯罪,否則在家人不具僧伽身份,沒有資格干涉或決斷僧團的是與非。倘大肆張揚,甚至以媒體或網路公然指摘對方的過失,此舉無異自毀通往解脫之路,且與三惡道相應,是以如來在家弟子(尤其是已證初果的在家弟子)絕不可能有此愚痴的行徑。

選譯自北傳《四分律》

喬正一譯於中華民國一○一年七月一日星期日八關齋戒日

 

這是發生在古印度佛陀時代的事。當時,佛陀就住古印度的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林裡。

有一次,僧團中的十七群比丘在古印度的一條名叫阿耆羅婆提河水中嬉戲。他們從此岸游至彼岸,或從順流、或從逆流、或從此沒而從彼出,又或以手畫水,或以水彼此相互潑澆對方。

正巧波斯匿王與茉莉夫人在皇宮的樓上都看見十七群比丘在此河水中嬉戲的畫面。當時波斯匿王可能尚未歸信三寶,他看見以後便對茉莉夫人諷刺譏嫌道:「妳看看!看妳平時所奉事的沙門,像在家人一樣戲水,成何體統?」 

茉莉夫人忙著替比丘們解釋:「陛下,這些比丘都是很年輕的出家人,他們在佛法的時間未久,可能他們還不懂佛教的禮儀及社會的觀感吧!」

話才說完,茉莉夫人便匆匆下樓交代那陵迦婆羅門,囑咐他:「請你以我的名義立即趕往祇桓精舍中問訊世尊,並以此一裹石蜜奉上世尊。然後將十七比丘戲水之事向世尊報告。」

婆羅門立即受夫人所教趕往世尊的住所,向世尊報告一切的經過。

世尊得悉來龍去脈以後,便以此因緣集合比丘僧,以嚴厲的口吻呵責十七群比丘:「你們所為非,非威儀、非沙門法、非淨行、非隨順行,所不應為。你們十七個人怎麼可以在阿耆婆提河水中嬉戲?」

世尊呵責十七群比丘以後,便告訴諸比丘:「為了僧團的十種利益及正法久住的因緣,自今以後若比丘在水中嬉戲者,犯波逸提!」

世尊補充解釋道:「所謂水中戲者,即放意自恣,從此岸游至彼岸,或順流、或逆流、或此沒彼出,或以手畫水,或水互相潑澆,乃至以缽盛水戲弄等,皆犯波逸提。若除水後、若酪漿、若清酪漿、若苦酒、若麥汁,只要是在器皿中弄戲者,犯突吉羅。而比丘尼犯波逸提。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犯突吉羅。而不犯的情形如下:若從道路行渡水,或從此岸至彼岸,或水中牽材木,若竹、若[簿-+]順流上下,若取石取沙,若失物沈入水底此沒彼出,或欲學知浮法而浮擢臂畫水、灒水者,一切皆無犯。還有最初未制戒前而犯,以及癡狂、心亂、痛惱所纏者皆不犯。」

 

爾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十七群比丘。在阿耆羅婆提河水中嬉戲。
從此岸至彼岸。或順流或逆流或此沒彼出。
或以手畫水。或水相澆灒。爾時波斯匿王。
與末利夫人在樓觀上。遙見十七群比丘。
在此河水中嬉戲。從此岸至彼岸。
或順流或逆流。或此沒彼出。或以手畫水。
或以水相澆灒。見已即語末利夫人言。看汝所事者。
時末利夫人報王言。此諸比丘。
是年少始出家者。在佛法未久。或是長老癡無所知。
時末利夫人即疾疾下樓。
語那陵迦婆羅門言。汝持我名往至祇桓中問訊世尊。
遊步康強教化有勞耶。
以此一裹石蜜奉上世尊。以此因緣具白世尊。
時彼婆羅門即受夫人教。往詣世尊所。問訊已在一面坐。
那陵迦婆羅門白世尊言。
末利夫人故遣我來問訊世尊。
遊步康強起居輕利教化有勞耶。今奉此一裹石蜜。
以向因緣具白世尊。世尊爾時以此因緣集比丘僧。
以無數方便呵責十七群比丘言。汝所為非。
非威儀非沙門法非淨行非隨順行。
所不應為。云何十七群比丘。
在阿耆婆提河水中嬉戲。從此岸至彼岸。或順流或逆流。
或從此沒彼出。或以手畫水。或水相澆灒。
爾時世尊呵責十七群比丘已告諸比丘。
此癡人多種有漏處最初犯戒。
自今已去與比丘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
欲說戒者當如是說。若比丘水中嬉戲者波逸提。
比丘義如上。水中戲者。放意自恣。
從此岸至彼岸。或順流或逆流。或此沒彼出。
或以手畫水。或水相澆灒。
乃至以缽盛水戲弄一切波逸提。
除水已若酪漿若清酪漿若苦酒若麥汁。器中弄戲者突吉羅。比丘尼波逸提。
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突吉羅。是謂為犯。
不犯者。若道路行渡水。或從此岸至彼岸。
或水中牽材木。若竹若[簿-+]順流上下。
若取石取沙。若失物沈入水底此沒彼出。
或欲學知浮法。而浮擢臂畫水灒水一切無犯。
無犯者。最初未制戒。癡狂心亂痛惱所纏(五十二竟)

     

 

 

 

回上一頁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