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丘不得與他作疑惱 

 

     

這條戒律的意思就是除非有真憑實據,否則比丘不可妄加指摘他人犯戒。在家人也是如此,基於尊重僧伽,不應詢問比丘個人的禪修經驗,比如說不應問:「請問尊者有證得初禪、二禪、三禪、四禪嗎?」「請問尊者證得什麼果?」「請問尊者見法了嗎?是阿羅漢嗎?」「請問尊者有神通嗎?」….。以上,這些問題都是不如法,因會陷比丘於為難及有犯戒之虞。但可以向有戒有德的比丘學習和掌握禪修業處,比如可以請教說:「尊者,請問應如何證得初禪?」「尊者,請問應如何禪修才能斷除煩惱?」等。

 

選譯自北傳《四分律》九十單提法之七

姚秦罽賓三藏佛陀耶舍共竺佛念等譯

喬正一譯於中華民國一○一年七月一日星期日八關齋戒日

 

這是發生在古印度佛陀時代的事。有一次,佛陀住在古印度的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林裡。

當時僧團中有十七名比丘前往六群比丘那裡聞法。他們問道:「長老,請問該如何才能證入初禪、第二、第三、第四禪?請問如何才能入空無相、無願【譯按:四無色界定】?如何才能證得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

沒想到六群比丘竟然反過來指摘他們:「就像你們現在所說的,都已經犯了波羅夷法,你們已經失去比丘的身份了!」 

十七群比丘一聽全都傻住了,一時之間不知該如何是好,於是便前往上座比丘那裡問道:「長老,請問,如果我們問該何入初禪、二禪、乃至四禪、空無相願、須陀洹、乃至阿羅漢果,這樣是犯了何罪?」

上座比丘回答:「你們沒有犯任何戒啊!」

十七群比丘說:「可是六群比丘卻指摘我們犯戒,說我們觸犯了自稱得上人法的重戒。」

上座比丘知道是六群比丘故意找十七群比丘的麻煩,讓他們心生疑惱。這時其中有少欲、知足、行頭陀、樂學戒、知慚愧的比丘,譴責六群比丘的非法行徑,便前往世尊的住所,跪在地上,額頭觸地,頂禮佛足,然後恭敬地坐在一旁。

他們以此因緣向世尊報告整個事件的經過。

世尊得悉來龍去脈以後,遂以此因緣集合比丘僧,當眾嚴厲地呵責六群比丘:「你們所為非法、非威儀、非沙門法、非淨行、非隨順行,所不應為。十七群比丘很虔誠的來向你們請益,你們豈可故作疑惱讓他們以為自己犯戒?」

世尊呵責過六群比丘以後,便當眾告訴諸比丘:「此六群比丘是愚蠢的癡人,老是因愚痴煩惱第一個犯戒。從今起,基於僧團的十種利益及正法久住的因緣,我正式制戒如下:若有比丘與他人作疑惱者,犯波逸提!」

 

姚秦罽賓三藏佛陀耶舍共竺佛念等譯
九十單提法之七
爾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十七群比丘往語六群比丘。長老。
云何入初禪第二第三第四禪。云何入空無相無願。
云何得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耶。時六群比丘報言。如汝等所說者。
則已犯波羅夷法非比丘。時十七群比丘。
便往上座比丘所問言若有諸比丘作如是問。
云何入初禪二禪乃至四禪空無相願須陀洹乃至阿羅漢果。為犯何罪。
上座比丘報言無所犯十七群比丘言。
我等向者詣六群比丘所問言。
云何入初禪乃至四禪空無相願云何得須陀洹果乃至阿羅漢果。
彼即報言。汝等自稱得上人法。
犯波羅夷非比丘。彼比丘即察知。
此六群比丘與十七群比丘作疑惱。爾時諸比丘聞。
其中有少欲知足行頭陀樂學戒知慚愧者。
嫌責六群比丘。云何汝等。與十七群比丘作疑惱。
爾時諸比丘往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
以此因緣具白世尊。
世尊爾時以此因緣集比丘僧。呵責六群比丘。汝所為非。
非威儀非沙門法非淨行非隨順行。
所不應為。云何汝等與十七群比丘作疑惱。
爾時世尊。
以無數方便呵責六群比丘已告諸比丘。此六群比丘癡人。
多種有漏處最初犯戒。自今已去與比丘結戒。
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
若比丘與他作疑惱波逸提。

 

 

 

回上一頁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