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  遺  失  物

 

 毘舍佉是被佛譽為布施第一的女居士,她身兼美貌、財富、聰慧、及賢德等諸多優秀的特質於一身,可謂女居士的模範。她享有此美名,自然是因為她個人的財富在當時印度名人富豪排行榜中名列前矛,但難能可貴的是她從不吝惜財物,為人樂善好施,熱心公益,尤其是對僧團的奉獻與服務更是不遺餘力。她曾為佛陀及僧團斥資興建一座寬廣又雅致的修行講堂,眾人為紀念她的善行功德,便以其別名「鹿子母」稱此講堂為鹿子母講堂。

本經是敘述毘舍佉在僧團聽法後回家時將自身的珠寶首飾遺忘在寺院,有比丘拾獲後因擔心觸犯「手不捉金銀戒」而不知該如何是好,世尊明示這種情形不犯戒。

 

選譯自北傳《四分律》

喬正一譯於中華民國一○一年五月五日星期六八關齋戒日

 

這是發生在古印度舍衛城中某次婦女節日的事。當時,被佛譽為布施第一的毘舍佉,身穿名牌華服,滿身的昂貴首飾,正準備參加印度的婦女大會。

她經過給孤獨精舍旁時,突然心生對三寶的信樂心。她心想:「我幹嘛去參加那些無聊的女人節會,我寧可前往世尊那裡對三寶作禮拜問訊。」

她想罷,便改變心意,隨即轉身走入祇桓精舍。

她又想到自己一身珠光寶氣,實在不適合作這樣的打扮去見世尊。於是,她脫下首飾及名牌大衣,並堆放在精舍的樹下,然後前往世尊面前頂禮。

世尊也為毘舍佉方便說法,令她開化歡喜。

毘舍佉聽聞如來說法後,非常的歡喜,起身頂禮佛足,並遶佛三圈後離去。

由於毘舍佉心中一直憶念著法,就這樣直接走出祇桓精舍的門,忘記拿回瓔珞寶衣。

等她回到家中後,她才突然想起寶物沒拿,但她又想到如果派家僕去精舍拿,萬一珠寶首飾已經不在,豈不陷僧團中的比丘背負罪嫌?

於是,她便做罷,放棄那些珠寶首飾。

而在毘舍佉走入祇桓精舍將珠寶放在樹下時,有一名比丘看見整個經過,但毘舍佉回家時比丘正好不在,所以比丘沒來得及提醒毘舍佉。

這名比丘便前往樹下,他見這麼多寶衣瓔珞堆積在一處,他很想將它們歸還給毘舍佉,但很怕同時觸犯「手不捉金銀戒」,於是便去問世尊該如何處理。

世尊明白告知:「從今以後,我允許比丘在寺院內發現有在家人遺失的財物,為歸還失主,可以取之。」

 

原文/

爾時舍衛城中世俗常法婦女節會日。毘舍佉母。
自莊嚴瓔珞。從祇桓邊過。而彼得信樂心。
復作是念。我何用女人節會為。
我今寧可往世尊所禮拜問訊。彼即迴還入祇桓精舍。
心自念言。
我不宜著瓔珞莊嚴具往見世尊。今當先脫卻然後乃見禮拜世尊。
時將從在一樹下脫身寶衣瓔珞積置樹下乃成大積。往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立。
爾時世尊。即與方便說法開化歡喜。
時毘舍佉母。聞如來說法甚大歡喜。
前禮佛足遶已而去。心存於法。直出祇桓門。
忘取瓔珞寶衣嚴身具。還家乃憶。作是念言。
若我遣信往取衣脫不得。便能辱諸比丘。
即止不遣使往取。有一比丘。
見毘舍佉母入祇桓詣樹下時。
又見出時竟不詣此樹下。彼比丘便往樹所。
見諸寶衣瓔珞積在一處。見已心疑不敢取。念言。世尊制戒。
若比丘。捉寶若寶莊飾。
自捉若教人捉波逸提。彼比丘往白世尊。世尊告言。
自今已去聽在僧伽藍內見有遺物為不失堅牢故當取舉之。

 

 

 

回上一頁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