賑災-布施救災衣

亡國焚城錄

 


    世間最愚蠢的惡行之一就是戰爭,不管師出多有名,也不論所打的旗幟有多麼冠冕堂皇,都是罪惡。一如歐洲詩人羅蘭夫人所說:「正義啊,正義,多少罪惡假汝之名行罪惡之實!」

從本文可知,當別人對不起我們的時候,千萬不要報復對方,一旦我們採取報復的行動,就如同手持一把無柄的雙刃利劍,在傷人的同時也傷了自己,因為「害人終害己」。一如琉璃王僅因兒時遭人羞辱,卻念念不忘此仇,就是「我見」及「我執」作祟,最後雖如願復仇,但也因此付出慘痛的代價。

而釋族因莫名其妙的優越感,歧視他族人民,也因此招來禍患。然釋族人民並未深自反省是自己的種族優越感害了自己,也並未因此慚愧,甚至對琉璃王表示懺悔,故而難逃宿報。

    本文的另一重點,就是原則上僧伽之物重如泰山,在家人不得受用。但當發生天災人禍之時,比丘是可以以己之物布施救濟賑災。

    又本文的摩訶男長者依據其他經典所載,當生已證三果,他捨己救人之義行,被佛譽為在家弟子中的悲行第一。

 

選譯自北傳《五分律》卷第二十一(彌沙塞) 第三分之五衣法下
宋罽賓三藏佛陀什共竺道生等譯

喬正一譯於西元2010(佛曆2554年)/5/25

 

古印度的舍衛國是一個非常保守封建的國家,該國有很嚴重的種族優越感,他們嚴格遵照古老的傳統,不但不准與一切不同種姓階級者通婚,甚至不准與異國聯姻。

而波斯匿王卻很欣賞釋迦族,非常希望能迎娶該族的女子,於是自恃兵力強大,派遣使者下通牒:「若不與我聯姻者,當滅汝國!」

釋族的政府及諸長老都非常的緊張,他們很清楚對方的威勢龐大,一旦發動戰爭,自己是小國,難逃被併吞的命運。

於是大家開會商議該如何避免這次的劫難,而又同時能不違國家之舊典。

與會中有一長老名叫摩訶男,他突發異想,想到家中有一名美貌姿色出眾的婢女,不如將此女偽裝成釋族女子,送給波斯匿王為妻,便是兩全其美之計。

大家都很贊同這位長老的計策,便依計行事。

兩國的世紀婚禮舉行過後沒多久,這名婢女生下一男嬰,此兒長相英俊可愛,波斯匿王龍心大悅,便敕諸命相師為此兒看相,並為他取名。

諸命相師說道:「陛下是因威勢而得此兒之母,依義應當為此兒取名為琉璃。」

時光荏苒,歲月如梭。琉璃太子轉眼間便已八歲,波斯匿王為太子聘請國內最知名的老師為他教學。

波斯匿王想到佛陀出家前尚為太子之時,曾經學習過射御之術,當時悉達多太子(佛陀出家前之名字)的射箭技術最高超,可謂全天下無人能敵,釋族其他王子的技術也是其他人所望塵莫及,所以波斯匿王深信唯有釋族的老師才有資格教授太子射箭,於是派遣許多大臣的子弟為學伴,陪琉璃太子一起去外國學射箭。

正巧,當時釋族的人民正在建造一座新的講堂供養佛陀及諸弟子,琉璃太子還是小朋友,玩心很重,因調皮而溜進講堂內玩遊戲。

琉璃太子被釋族的人民撞見,釋族人民大發雷霆,大家圍著小太子,公然侮辱道:「你這個下賤的婢女所生之子,我們大家又不是以你為良福田,你何德何能?竟如此膽大妄為,世尊尚未入內就坐,而膽敢先坐其位?」

琉璃太子從小嬌生慣養,深受父母的寵愛,及眾人的禮遇,從未有人膽敢給他臉色看,或對他說出一句重話,更遑論是當眾羞辱他,他完全無法忍受這種對待,怒火中燒,轉身對旁人道:「今日我所受到的羞辱,你替我好好的記在心裡!將來有一天我登基為王,一定要再提醒我此事!」說罷便難堪的離去。

諸釋族人民並未深自反省不該對一個小孩說出如此惡言,更過份的是他們竟在琉璃太子離去後,於太子走過的路徑都將土挖掘,換上新的土壤,因為他們認為琉璃出身卑賤,凡他所踏過的土地都已玷污了佛堂的清淨與神聖。

釋族人民的這種莫名其妙的種族優越感及惡行,已為他們自己埋下了未來國破家亡的悲慘種子。

後來,琉璃太子長大成人,乘機篡位,過去跟他一起長大的同伴都當上了機要大臣,而過去曾受琉璃所託代為記憶兒時遭辱的同伴,這時便在琉璃的耳邊慫恿道:「陛下,您還記得兒時曾遭釋族人民羞辱之事嗎?」

「我當然記得,我沒有一天忘記,這種恥辱,我沒齒難忘,我等的就是今天。」琉璃憶起此事,仍是咬牙切齒,憤恨難平。

「既然如此,陛下,那您還在等什麼呢?現在不報此仇,更待何時?」

琉璃王立即發兵,準備攻打釋族。

 世尊得悉琉璃王欲攻打自己的祖國,即於路旁的一棵大樹下獨自盤坐,等候琉璃。

琉璃王在遠方就已遙見佛陀,便下車步行來到佛前,跪在地上,額頭觸地,頂禮佛足,問道:「世尊啊,這裡的大樹很多,為何獨坐在這棵無蔭的樹下?」

世尊回答:「您說的很對,但大樹之蔭卻不及親族之蔭啊。」

琉璃王是一個很聰明的人,他知道佛陀的意思,故而一時心軟,撤軍回朝。

但沒多久,又再度燃起怒火,如是第二次、第三次出兵,都一如先前在路上遇到世尊勸退,但到了第四次,佛陀已知這是釋族人民的共業,無法避免,是釋族人民的優越感害了自己,所以不再出面阻止。

釋族人民知道琉璃王即將來襲,便整戈待旦,也出兵相迎,兩軍對恃,異常緊張。

釋族的優勢在於箭術精湛,他們射出的箭或從耳中穿過,或斷其髮,令所有鬚眉無餘,甚至令諸琉璃軍隊的戰具一時斷壞而不傷肉。

琉璃王問左右的大臣:「釋族人民究竟離我們有多遠?」

答言:「約一由旬。」

琉璃王一聽大驚,心想對方實力竟如此驚人,兩軍尚未正式交鋒就已如此,倘若一旦短兵相接,吾軍豈非必將落敗?不如先暫時撤軍為上策。

這時有一大臣對琉璃王指出釋族的弱點:「陛下,因釋族人民皆持五戒,他們寧失生命也終不殺害他人。所以陛下,您只管進軍,勿憂喪敗!」

琉璃王聽從建議,便敕軍前進。

釋種人民節節被逼退,最後只能閉門自守。

琉璃王便派遣使者下通牒:「最好趕快投降,若自行打開城門,當免一死。倘若我攻門而入,必將不赦任何一人!」

這時神通第一的目犍連尊者得悉琉璃王即將攻入舍衛國,便建議佛陀:「請佛陀允許我以神通變化出一座大鐵籠,罩住整個舍衛大城,避免遭受琉璃軍隊的攻擊。」

佛陀反對,並說道:「沒錯,你雖有不可思議的神通力,但卻不能扭轉此定報因緣。」

佛陀接著便說以下的偈言:
 夫業若黑白  終不有腐敗
 雖久要當至  還在現前受
 非空非海中  非入山石間
 莫能於是處  得免宿命殃
 報應之所牽  無近遠幽深
 自然趣其中  隨處無不定

上開偈語的大意是說,我們過去所造的業,不論是善或惡,一旦因緣成熟,不管我們想不想要,都將返還到自己的身上。就算是躲到天涯海角,都無法逃避。【註:此偈不是宿命論,因為釋族人民並未深自反省是自己的種族優越感害了自己,他們並未因此慚愧,甚至對琉璃王表示懺悔,故難逃宿報。】

釋族人民見大勢已去,於是意見產生分歧,有人主張乾脆開門言和,至少還能保全生命,但也有人則誓死固守城池。大家便決定表決,以少服眾。

同一時間,天魔波旬隱身在主張開門的那一派裡面,以神通令七次表決結果皆顯示開門。

最後,大家打開城門,琉璃王進城後,竟食言,下令三軍將一切釋種人民都殺光光,但若非釋種人民,則不准殺害。

釋族的摩訶男來到琉璃王的面前,琉璃王雖然仇恨釋族人民,但畢竟摩訶男算是自己的外公,他還是很尊敬這位老人家。

琉璃王問:「外公,您來找我,有何事相求嗎?」

「外孫啊,但願你念在這是你母親的祖國,希望你大發慈悲,網開一面,不要殺我諸親。」

「不可能!」琉璃王斷然拒絕。

摩訶男提議:「這樣吧,我現在跳進水裡,在我還沒出來之前,你要讓釋族人民可以自由逃難,在這段時間裡,你要答應我不准殺害任何一人。」

琉璃王心想:「一般人在水中憋氣最長也不過五至七分鐘而已,外公年事已高,時間一定更短,有何不可?」於是便答應外公的條件。

沒想到,摩訶男一跳進水裡,就不再出來了。

琉璃王覺得奇怪,便派人下水一探究竟,赫然發現摩訶男竟然為了拯救自己的族人,犧牲生命,將自己的頭髮緊緊的繫住水底的樹根,好讓族人有足夠的時間逃難。

琉璃王對外公的這種捨己救人的義行,深深的感動,便下令不准再殘殺釋族人民,若有違令者,以軍法處置。

這時,所有的比丘對於琉璃王誅殺舍衛國人民這樣的惡行,詢問佛陀是否會有惡報?

佛陀對比丘們說:「琉璃王真的很愚蠢,從現在開始起,七日以後,他將為今日所發動的戰爭,以及殘殺無辜百姓生命的惡行,付出慘痛的代價,他會與其眷屬一起喪命!」

琉璃王得悉佛陀的預言,深感恐懼,因為他知道佛陀絕對不會濫發妄語,他從小就怕火,他可以承受其他的折磨,唯獨怕被火燒。

於是,他與眷屬們一起搭乘大船駛入阿夷河中,七日一到,河水忽然暴漲,船上起大火,於是整船覆沒,無人生還。

釋族人民因一場戰爭導致生靈塗炭,哀鴻遍野,許多人民甚至因此沒有衣服可遮掩身體。

有些難民因此反向比丘們乞討:「尊者啊,我跟世尊都是釋種,我們是世尊的親族,就請您看在佛陀的面子上,施捨我們一點衣服吧!」

比丘們雖然很同情難民的遭遇,但念及僧伽之物重如泰山,他們不敢隨意施捨,於是將此事告知佛陀,佛陀便說:「我允許你們施捨衣物救濟難民。」

後來,有五戒的優婆塞也被敵軍剝去身上的衣物,故來向比丘們借衣物。

比丘們一開始也不敢借,後來請教佛陀,佛陀說:「我允許你們借給在家佛弟子衣物,如果他們將來有歸還,你們就收回。如果他們沒有歸還,你們就當做是布施,送給他們。」

 

原文/

五分律卷第二十一(彌沙塞)
宋罽賓三藏佛陀什共竺道生等譯
第三分之五衣法下
爾時舍夷國猶遵舊典。
不與一切異姓婚姻。
波斯匿王貪其氏族自恃兵強遣使告言。若不與我婚當滅汝國。諸釋共議。
當設何方免彼兇虐而不違我國之舊典。僉曰。
正當簡一好婢有姿色者極世莊嚴。
號曰釋種而以與之。如議即與波斯匿王備禮娉迎。
後生一男顏貌殊絕。敕諸相師依相立字。
諸相師言。王本以威而得其母。依義應當字曰琉璃。
至年八歲王欲教學。作是念。
諸藝之中射為最勝。閻浮提界唯有釋種。
佛為菩薩時射一由旬又一拘樓舍。釋摩南射一由旬。
最下手者不減一拘樓舍。當令吾子就外氏學。
即敕大臣子弟侍從太子。就釋摩南請受射法。
爾時諸釋新造大堂共作重要。
先供養佛及諸弟子。然後我等乃處其中。
琉璃太子與其眷屬輒入遊戲。諸釋見之瞋忿罵言。
下賤婢子我不以汝為良福田。
云何世尊未入中坐而敢在先。琉璃太子即大忿恨。敕一人言。
汝憶在心。我為王時便以白我。即便出去。
諸釋於後掘去堂土更為新地。
然後請佛及僧於中設食演說妙法。
琉璃太子知射法已還舍衛城。少年之中便紹王位。
先共學人皆居要職。昔受教臣便白王言。王憶某時諸釋罵不。
王言我憶。臣復白言。今不報之復欲何待。
王聞其語。即嚴四種兵往伐諸釋。世尊聞之。
即於路側坐無蔭舍夷樹下。
王遙見佛下車步進頭面禮足白佛言。世尊。好樹甚多。
何故乃坐此無蔭樹下。世尊答言。親族蔭樂。
王知佛意。愍念諸釋即迴軍還。如是再反。
彼臣又復如前白王。王便嚴駕往伐諸釋。
佛知諸釋宿對叵避便止不出。
諸釋聞琉璃王來伐其國。亦嚴四兵出相御逆。
去一由旬以箭射之。或從耳穿中過。或斷其髮鏟髮。
令盡鬚眉無餘。
及諸戰具一時斷壞而不傷肉。琉璃王問左右言。諸釋去此近遠。
答言去此一由旬。王大怖言。軍鋒未交已尚如此。
若當相接吾軍敗矣。不如反國圖全為幸。
時彼一臣白言。釋種皆持五戒。
寧失身命終不害物。王但進軍勿憂喪敗。王即從之。
敕軍進前。釋種還城閉門自守。琉璃王遣使語言。
若即開門當有免者。若吾攻得不赦一人。
時目連聞琉璃王欲攻舍夷。白佛言。
願佛聽我化作鐵籠籠彼大城。佛告目連。
汝雖有神力何能改此定報因緣。佛以此義即說偈言。
 夫業若黑白  終不有腐敗
 雖久要當至  還在現前受
 非空非海中  非入山石間
 莫能於是處  得免宿命殃
 報應之所牽  無近遠幽深
 自然趣其中  隨處無不定
爾時諸釋見彼軍盛。或言開門取全。
或言以死固守。紛紜不定。便共行籌以少從眾。
時魔波旬在開門眾中。七反取籌開門籌多。
即便開之。琉璃王得城已宣令三軍。
一切釋種皆悉殺之。若非釋種慎勿有害。
三億釋聞皆捉蘆出言。我是持蘆釋。
屯門者信放令得去。於是釋摩南到琉璃王所。
琉璃王以為外家公。白言。阿公欲求何願。
答言願莫復殺我諸親。王言。此不可得更求餘願。又言。
願從我沒水至出。於其中間聽諸釋出。
凡得出者不復殺之。琉璃王作是念。水底須臾何為不可。
即便許之。釋摩南便解頭沐沒。
以髮繫水中樹根遂不復出。王怪其久使人入水看之。
見其已死髮繫樹根。以此白王。王便歎言。
乃能為親不惜身命。即宣令三軍。
若復有殺釋種者軍法罪之。
時諸比丘聞琉璃王誅殺舍夷國人。以是白佛。佛告諸比丘。
琉璃王愚癡。卻後七日當受害學人罪。
其眷屬大小亦俱併命。琉璃王聞佛此教。心念佛無空言。
餘苦尚可唯畏火燒。
即與眷屬乘船入阿夷河。七日期至水忽暴漲。
於是覆沒一時死盡。諸釋破滅之餘被剝赤肉。
到諸比丘所語言。我是釋種世尊親族。願乞少衣。
諸比丘不敢與。作是念。佛未聽我等與諸釋衣。
以是白佛。佛言聽與。復有五戒優婆塞被剝。
來至諸比丘所借衣。諸比丘不敢借。語言。
佛未聽我等借優婆塞衣。以是白佛。佛言聽借。
若還應取。若不還則與。

                                                                回上一頁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