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通救人(二)


    雖然,比丘的戒律中有規定「不得於在家人面前施展神通」,但若是出於慈悲救人的心態為之,自不犯戒。

    本文的目犍連尊者為了營救給孤獨長者的兒子,以神通從綁匪手中救出人質,當時就有人認為人質既已在綁匪手中,若以神通救出人質,就是觸犯了「不予則不取」的戒律。但佛陀則明白的表示,目犍連尊者是出於慈悲救人之心為之,所以不犯戒。

   由本文可知,解釋戒律,一定要通達其緣起,若僅憑「戒相」恣意解釋戒律,必將自誤誤人,甚而引火自焚,後患無窮,是極危險又愚痴的行徑。就如同欲正確適用法律,若不探求立法原意,僅一味玩弄文字遊戲,到頭來也只不過是個法匠,不但損及當事人的權益,更加無法真正實現公平與正義。

選譯自北傳《一切有部毘奈耶》
喬正一譯於西元2009(佛曆2553)/12/23

   有一次,在古印度室羅伐城的逝多林,佛陀就住在林中的給孤獨精舍裡。

  大目犍連尊者於某日清晨,穿好了僧袍,帶著缽,走入室羅伐城裡乞食。

  當他挨家挨戶的走到了給孤獨長者的家宅前,正巧長者正在教導他的兒子讀誦外道經典的聲明雜論。

  大目犍連尊者看到了這一幕,便勸告長者:「長者啊,這些外道典籍猶如鐵石榴一般,就算辛苦耕種也難以收成。您讓公子學習這些外道經書也是如此,就算他再認真、再用功,也終將徒勞功勞,終無所獲。因為他不可能由此而能出離解脫,入正定聚,斷諸煩惱。

  然而佛陀所說的法,初、中、後皆善,若能解悟者,必能趣向涅槃。所以何不教他學習佛法?」

  長者一聽深覺有理,便回說:「尊者說的很有道理,但我兒沒有聖者教導,不知該如何自習?」

    尊者回說:「沒關係,就由我來當他的家庭教師吧!」

  長者就是在等這句話,便說道:「當然好,當然好,我兒若能有幸蒙聖者親自教示,這是他前生修來的福氣。」

  長者便選定逝多樹林為學堂,要他的兒子每天在林中跟著尊者學習佛法。

  長者的兒子每天定時都在林中接受教導,而長者因愛子心切,所以在兒子上學的時候都給他穿戴最名貴高級的服飾,但也因此種下了日後的禍端。

  光陰似箭,轉眼間已到了秋天。室羅伐城的治安並不是太好,國內於秋初時分,常有盜賊作亂。每逢此時,這些被稱做秋賊的盜匪,都在商議該如何作上一筆大生意,整年就可以不用再辛苦打劫了。

  於是就有人提議綁架長者的兒子,大家都知道給孤獨長者在當時為印度的首富,若真能擄人勒贖成功,當真是一筆大生意。

  他們打聽到長者的兒子每天都在逝多樹林的學堂裡上學,便在他上學的途中埋伏等候,他們一見到長者的兒子現身,便立即上前強押攎走。

  跟在一旁的書僮嚇壞了,趕緊回報長者。長者心焦如焚,立即求助波斯匿王。

  波斯匿王立即下令,交代大臣毘盧宅加通緝追捕盜匪。但因這位大臣與給孤獨長者間有過節,所以陽奉陰違,並沒有認真辦事。

  目犍連尊者知道這件事情後,心想:「此事非同小可,今天我若不出手相救,他們一家人必深陷痛苦的深淵。不信佛法的人一定會幸災樂禍,信仰佛法的人則可能會因此失去信心。而且,發生這種事,今後還有誰敢再入逝多林學習聽聞佛法?所以我不能見死不救,我一定要用神通把人質給救回來!」

  尊者打定主意後,立刻施展不可思議的神通,變化作毘盧宅加,號召軍隊,於四方敲擊大戰鼓。

  這些秋賊忽見有大軍圍剿,都嚇壞了,他們自知不敵眾軍,只好放棄人質各自逃散。

  大目犍連見已營救成功,便收回神力,於路旁的樹下盤坐,等候長者的兒子。

  尊者安慰長者的兒子不用再害怕,要他趕緊回家報平安,明天依舊按時上課。

  這時,毘盧宅加才慢吞吞的帶領四大軍隊,步出室羅伐城,路上看見長者的兒子安然無事,甚感詫異,便詢問經過。

  長者的兒子並不知是尊者以神通救他,一度以為救他的人是毘盧宅加,所以也不解為何毘盧宅加這時又再度出現。

  毘盧宅加便問長者的兒子獲救後還有看到什麼人,長者的兒子回說是目犍連尊者,這時毘盧宅加明白是尊者施展神通,心中感到非常的高興,因為國內能有這樣的大聖人,真是人民之福。


  毘盧宅加班師回朝,便將此事傳開,這時僧團中的六個頑皮比丘正好因事出城,聽說了這件事,皆認為綁匪既已綁架了人質,人質就屬於綁匪所有,如果再以神通從綁匪手中救出人質,就是犯了「不予則不取」的戒律,他們便前往目犍連那裡要他悔過。

    但目犍連尊者並不認為自己犯戒。

    比丘們便將此事告知佛陀,要佛陀秉公處理。

  佛陀當眾問目犍連:「你當初是以何種心態施展神通,從綁匪的手中取回長者的兒子?」

    目犍連尊者回答:「我是出於慈悲救人之心為之。」

    佛陀便當眾宣稱:「既然如此,你不犯戒!」

佛在室羅伐城逝多林給孤獨園。
是時具壽大目犍連。於日初分執持衣缽入室羅伐城。
次第乞食至給孤獨長者宅。
是時長者教其兒子。讀誦外典聲明雜論。
時大目連見彼長者。教其兒息讀誦外典。
告曰長者此諸童子讀習何書。長者白言。阿離耶此是外典。
告言長者夫外典者如鐵石榴。
辛苦作得終不堪食。習學外書亦復如是。
徒費功勞終無所獲。不由此故而能出離。入正定聚斷諸煩惱。
然佛所說初中後善。若解了者能趣涅槃。
何意不教習讀佛法。長者白言。聖者無人能教。
尊者報曰。我當教讀長者白言。
善哉聖者幸為教示。便告子曰汝今宜往逝多林中。
詣尊者處而學佛法。童子唯然受教。
時彼長者於日日中。與其童子瓔珞嚴身。
并諸侍從往給園中聖者目連處受學佛法。
然其國內於秋初時。常有迦栗底迦賊。
當諸苾芻夏安居竟。時諸秋賊共相議曰。我與汝等欲作何業。
於此年中不假劬勞。豐足衣食安樂受用。
我聞給孤獨長者於日日中。
常令兒子身具瓔珞往給園內詣聖者目連處受學佛法。
可於中路共劫取之。聖者謂子在長者宅。
長者謂兒在聖者處。各不相知未即求覓。
我等若能偷得是兒。當盡形壽為我僕使。
如不得者取其瓔珞嚴身之具。
我緣此故不假劬勞得受安樂。共為計已。即於中路而待童子。
見具瓔珞欲往園中。遂便共劫童子。
時彼從者見賊將去。奔走歸舍告長者曰。
受業童子被秋賊劫將。是時長者即便急往勝光王所白言。
大王我子被秋賊劫去。今從大王欲乞此子。
時王聞已敕毘盧宅加曰。
汝宜急去掩捕秋賊覓長者子。
時毘盧宅加與給孤獨長者先有嫌隙。雖奉王教未為急行。
時有一天於聖者大目連處深生敬重白言。聖者知不。
仁之弟子被秋賊將去。可為急計。
時大目連便作是念。此之童兒我若不救。子與父母皆生離苦。
不敬信人聞而心悅。其敬信者或生退轉。
往來之者被賊將去。誰復更肯入逝多林。
我今宜可速現神力取彼童兒。
作是念已聖者目連現大神通。化作毘盧宅加軍眾。
於其四方擊大戰鼓。時彼秋賊忽見軍圍。
悉皆驚怖作如是言。仁等當知。
毘盧宅加與諸軍士四面圍合。當棄小兒免被囚執。即棄童子逃走而去。
是時聖者大目犍連。
遂攝神力於其路側宴坐樹下。時彼童子隨路而來。問言。
童子汝何處來。白言聖者。我被秋賊將去。誰奪汝來。
是毘盧宅加。報言童子可急歸舍。
汝之父母極生憂惱。明日可來依舊受業。
是時童子受教而歸。時毘盧宅加嚴整四軍。
象馬車步出室羅伐城。見彼童子問曰。汝何處來。
答言我向逝多林。於其中路遭秋賊劫去。誰取汝來。
報言是毘盧宅加將軍。毘盧宅加便作是念。
我始欲去。云何而言是我取來。
豈非別有大德聖者。具諸威力取是兒來。問童子曰。
爾於彼處見有何人。童子答言。
我於路側見聖者大目犍連。毘盧宅加念曰。
是彼大德神力取來。餘無能者。如是知已。
心生歡喜高聲唱言我等今者快得善利。
於我國中得有如是大智聖者。具諸威力於現法中。
及未來世諸漏永盡。作斯讚歎還室羅伐城。
時六眾苾芻因事出城。於路逢見而問之曰。仁讚歎誰。
答曰歎仁聖眾。我等何事令仁讚歎。
答言給孤獨長者子被秋賊將去。
聖者大目犍連以神通力奪其子來。六眾報曰。汝愚癡人。
我輩雖有如是神力人不敬信。然有於彼拔髮癡人。
露形外道心生敬愛。若彼露形見此事者。
為彼秋賊指其出路。毘盧宅加聞已默然。
是時六眾苾芻難陀鄔波難陀。共相謂曰。
我等且已善答其事。然少欲者今現犯罪。
我等往彼令其悔過。便還住處飯食已訖。
詣聖者目連所先致敬已。
白言上座願見容許欲有詰問報言隨意。
白言上座給孤獨長者子被秋賊將去。仁奪將來其事虛實。報言是我將來。
白言我先具知。上座已住靜慮受解脫樂。
我實不知雖有慈悲而不能普。於弟子處愍念將來。
於彼秋賊令生恐怖。又他所攝物強奪令歸。
仁今犯罪可如法悔。答言具壽。我不見罪。
是時六眾互相議曰。仁等當知如世尊說。
不見罪者當與此人作捨置羯磨。
便往至彼知事人所。報言具壽。應鳴揵稚。
今欲作捨置羯磨。授事問曰。所作為誰。報言有少欲者。
實自犯罪而不悔過。我今為彼作捨置事。
爾時身子為眾之首。告授事人曰。
無令有人於最勝法中欲作衰損。又問言具壽與誰作遍住法。
或覆本遍住意喜出罪。答言更無別事。
但為聖者大目連犯罪不見。欲作捨置羯磨。
身子報曰。具壽勿以小緣見惱耆德。
然薄伽梵是一切智見。於無上智境得大自在能斷他疑。
汝可諮問。如佛所教我當奉持。
時諸苾芻以事白佛。佛知時而問廣如上說。
爾時佛告大目連曰。汝以何心現神通力取彼童子。
是時目連以事白佛。佛告諸苾芻。
目連苾芻作如是心現神力者無犯。

回上一頁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