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不差輒教授苾芻尼學處(二)

選譯自北傳一切有部毗奈耶

譯於西元2006/10/21

       愚路自從與哥哥分別後,因身無一技之長,又不擅理財,也不懂得如何治家,於是導致家業日漸衰敗,終於淪落到需要靠乞討維生。

有一天,城內的人民聽說尊者大路帶領五百比丘從憍薩羅國遊行至此,全都出來恭敬迎接。

愚路看見眾人都出城,感到很好奇,便問路人何以如此,路人解釋是因為聖者大路與五百比丘將從憍薩羅來此,所以大家都出城迎接。

愚路知道是哥哥要回來了,心想:「這些人跟哥哥都非親非故,尚且出來相迎。我是他弟弟,怎麼可以不去迎接?」便隨著群眾一起出城與兄相見。

大路看到弟弟,便慰問:「最近過得如何?」

「非常辛苦。」愚路難過的說。

大路想起父親臨終前的託付,便問道:「既然如此,何不跟我一起出家?」

「可是我這麼笨,又這麼遲鈍,誰肯教我出家?」

大路想知道他這唯一的弟弟有沒有善根,便入定以宿命通觀察,他發現小路是有善根的,但雖有善根,又該由與誰來引渡呢?他發現就是自己。

大路告訴愚路:「你跟我一起出家吧。」

「好哇!」愚路興奮的應答。

愚路就在兄長的導引之下正式加入僧團,并授圓具身份。

大路便開始教他一段偈語,要他勤加習誦。這段偈語是:
   「身語意業不造惡  不惱世間諸有情
       正念觀知欲境空  無益之苦當遠離」

愚路非常的用功,每天都很認真的誦習這段偈語。

但是經過了三個月,他仍然沒有辦法完全背起整段偈語。旁邊有許多的牧人,聽到愚路的背誦,全都已朗朗上口。愚路看見牧人都會背誦,竟生起恭敬心,反過頭來很謙卑地向牧人請益。

根據諸佛的常規,每年有兩段是所有聲聞弟子都要集會的時間。

一是五月十五日欲安居時,二是八月十五日隨意之時。

凡是初學者,將於集會時面臨考試,檢驗過去所學成就如何,若能通過測試,老師將再教授新的課業。有比丘問愚路:「愚路,你的同學都已各自向他們的老師領受新的學業,你怎麼不一起去呢?」

「我於三個月內連一段偈語都背不起來,又怎麼敢去求新的課業呢?」愚路為難的說。

比丘勸說:「具壽,你難道沒聽說過,所受之業,若不習者,日增生澀?你儘管去求教誦吧!」

愚路因為比丘的苦勸,只好前往老師面前求的新課業。

大路知道愚路會這麼做,一定是旁人所勸。

大路深知他這個寶貝弟弟宿世惡業頗深,便入定察看究竟該選擇以鼓勵抑或責罵的方法才能開啟他的心智。

大路發現應該以責罵的方式來幫助愚路,於是便伸手扼住愚路的脖子,將他推出禪房,大聲斥責:「你如此至愚極愚,至鈍極鈍。你寄居在僧團裡混吃等死又有何益處?你給我走!」

愚路被推到房外,難過得放聲哭泣,心想:「我如今身陷非在俗又非出家的窘境,該怎麼辦呢?」

世尊常常習慣於遊山澗,或遊林藪,或往屍林,或遊於寺。

但今天世尊一反常態,基於特殊的因緣來到大路的禪房,看見愚路一人獨自於房外哭泣,便上前慰問:「你為何在門外哭泣?」

「我天性愚鈍,被我的親教師給趕出房外。我現在既非居俗又非出家,不知該如何是好?」愚路哽咽的回答。

世尊溫柔的說:「不是這樣的,牟尼聖教並非是你老師所獨有,而是我歷經三大無數大劫,備受無量百千苦行,圓滿修成六波羅蜜到解脫彼岸而得。既然你的老師不肯教你,你願不願意跟隨我學習呢?」

愚路受寵若驚,他從未奢想要世尊親自來教他,他很擔心的對佛說:「世尊,我如此愚笨,怎麼有幸能得大師親自教授學業?」

這時世尊說出以下的偈語:
  「愚人自說愚  此名為智者
      愚者妄稱智  此謂真愚癡」

佛陀便將愚路託付與阿難教授。無奈愚路的宿世惡業實在太重,阿難也無法教導他。

世尊便改變方式叫愚路重複唸誦以下的兩句話:「我拂塵,我除垢。」

愚路仍然背不起來。

世尊已知是愚路的宿世惡業過於深重,障礙了他的學習能力,便教他以服務僧團的善業來滅除他過去前生的惡業。

世尊問愚路:「你能不能幫所有的比丘擦拭鞋子?」

「能!」愚路天真又誠懇的回答。

「好,你現在就去這麼做!」

但所有的比丘都嫌愚路笨手笨腳,不願意把鞋子拿出來。

佛陀告訴眾比丘:「你們不要阻止他,我是要幫他除去業障。你們要在他擦鞋的同時教他唸誦『我拂塵,我除垢』這兩句話。」

因為是佛的命令,比丘只好照著做。

愚路非常的精勤,常誦此法,因服務僧團而累積了相當多的功德善業,在某一天的後夜時分他終於開竅了,當晚他獨自思維著:「世尊要我誦習這兩句『我拂塵,我除垢』的話,究竟是什麼意思呢?喔!原來塵垢有內外兩種含意,但這裡是指內還是指外呢?這兩句話應該照字面直接詮釋,還是另有弦外之音呢?」

愚路就這麼想著想著,忽然心智大開。他的宿世善根發起,業障消除了。以前所未學過的偈語,現在全都在心中顯現。他瞭解這兩句話的意思了,原來是:「
 此塵是欲非土塵  密說此欲為土塵
 智者能除此欲染  非是無慚放逸人
 此塵是瞋非土塵  密說此瞋為土塵
 智者能除此瞋恚  非是無慚放逸人
 此塵是癡非土塵  密說此癡為土塵
 智者能除此癡毒  非是無慚放逸人」

愚路瞭解這兩句話的意義後,如理修行,蠲除三毒,勤勇無怠,斷諸煩惱,於須臾之間證阿羅漢果,平等運心,愛憎無二,破無明穀,永出生死樊籠。此刻他已贏得帝釋、梵天、及諸天神的尊重供養。

愚路便在他的座位上盤腿未起。正巧大路經過,看見他端坐在一旁。而阿羅漢若不以神通觀察,便無法知悉對方是否為阿羅漢。大路誤以為愚路還在偷懶,便牽起愚路的手臂對他說:「快點起來習誦並思維偈語。」

愚路看見哥哥慈悲的牽起他的手臂,仍不離座,以神通長舒其手,如同象王的長鼻隨逐而去。

大路一回頭發現這難得的神通,便問愚路是否已證阿羅漢?愚路默然以對。

愚路比丘證得聖果後,所有的外道都如是譏笑毀謗:「沙門喬答摩常自稱:『我所證得的甚深妙法,難知、難悟、非思量者之所能測,唯聰明智慧異常的人方能了解。』看來根本就是謊言,連愚路如此至愚極愚、至鈍極鈍的人,都尚能證得聖果,喬答摩的法又有何高深之處?」

世尊聽到這些話後,心想:「我的弟子德若妙高,不應受到他人如此的譏笑毀謗。我應給愚路一次機會,顯揚其德。」

世尊交代阿難:「你現在叫愚路去教授比丘尼。」

愚路聽到世尊的指示後,很快的明白世尊的用意。

這時有比丘尼來到寺中請教授師,問授事比丘:「聖者,這次是誰來當我們的教授師?」

「是愚路尊者。」

比丘尼聽後心想:「這會不會太看不起女人了?據說愚路在三個月內都背不起一段偈語,又怎麼能夠派他來教比丘尼呢?比丘尼中有不少是通達三藏,辯才無礙的大法師。愚路又如何來教授呢?」

比丘尼回到尼寺中告知此事。有十二個比丘尼得悉此事後,忿忿不平,自覺受辱,便決定設計羞辱前來說法的愚路。

「姊妹們,我們分成兩部分,六人去敷設高十二肘長的獅子座,另六人去室羅伐城的各大聚落衢路,告訴大家明日寺內有辯說無礙的大法師要來教授諸尼殊勝之法,若能聽聞者,當得見諦,於生死內不再輪迴。等大家都來聽法,愚路比丘若說不出話,大眾就會笑他。這樣以後僧團就不會再派愚者來教授尼眾。」十二比丘尼商議後便依計行事。

愚路一早著衣持缽,入室羅伐城依次乞食。得食後回到本處,用過餐後收起衣缽,洗過腳,走入房中,繫念而住。至午後從禪定中起身,帶著一比丘來到王園寺。

寺內有上千大眾,大家看見愚路從遠方而來,彼此詢問這兩人到底誰是法師?當大家發現原來愚路是法師,很生氣的說:「比丘尼根本是存心作弄我們,愚路在三個月內都背不起一段偈語,又豈能為我們說法?反正既然來了,就先聽聽看吧。如果他能說法,那就聽下去。如果是在作弄我們,再走也不晚。」

愚路看見獅子座弄得這麼高,不知是比丘尼心存作弄或恭敬,便以神通觀察,他發現是作弄,立即以神通舒長右手,如象王的長鼻,按下高座,令使卑小,然後安詳地就坐。

因為現場人太多,愚路法師立即斂心入定,接著隱身消失不見。隨後於東邊騰空而上,現四威儀,身出水火,作出十八種神變,然後依次在南、西、北方做同樣的神蹟。

愚路展現神通後,回到本座,對所有的比丘尼說:「我過去在三個月內都背不起的偈語,不知你們現在想不想聽聞其中的含義呢?就算讓我在七日七夜,一字一句去分別解釋,也說不完。」

愚路接著解釋:「所謂身語意業不造惡者,佛陀的意思是不希望眾生造諸惡業。所謂身造三惡,係指殺、盜、邪婬等三種;口業方面有四罪,分別是妄語、離間語、麤惡語、綺雜語。至於意作三罪,係指貪、瞋、邪見。以上諸罪,世尊不希望眾生隨心造作…….。」

愚路還沒說完,會中就已經有一萬二千的聽眾遠塵離垢,得法眼淨(初果),明見真諦,或得煖法,或得頂忍,或世第一法,或得預流、一來、不還,或有決定出家而證阿羅漢果,或有發趣聲聞菩提,或獨覺菩提,或無上菩提(成佛)。

大眾都一起歸依佛法僧三寶,歎未曾有。愚路非常成功的完成這次說法的任務,比丘尼眾都心生歡喜,依法奉行,十二比丘尼也羞赧的無言以對。

這時僧團中有六個頑劣比丘,遙見愚路從外而來,各自心想:「不知今日愚路能否令這麼多人心生敬信?」六比丘不敢當面問愚路,只好問他身旁的比丘。隨從比丘說所有的人都心生敬信。六比丘聽後竟東施效顰,未經僧團差遣,自己跑去教授比丘尼。

愚路完成佛所交付的重任後,回到佛前頂禮佛足,這時世尊當眾讚譽愚路:「比丘們,我聲聞弟子之中,心善解脫第一者,唯愚路是也。」

接著世尊讚歎持戒者能速得解脫,毀訾破戒者沈溺生死。並宣告:「我現在為諸比丘重新制定戒律,若有比丘僧未經差遣,逕自前往教誡比丘尼者,除獲勝法,犯波逸底迦!所謂比丘者,一如六群比丘;所謂未經差遣者,係指不作白二法。所謂教誡者,係指以戒、定、慧之法而教授之。所謂除獲勝法者,係指若得殊勝之法(已證阿羅漢果),如此便無過失。」

這時比丘們心中有疑,想請世尊解釋,便問佛:「世尊,究竟是何因緣有十二眾比丘尼?又十二眾比丘尼何故想要作弄羞辱愚路,卻不成功,反而促使愚路順利完成任務?」

世尊解釋:「比丘們,這十二比丘尼非但今日欲作弄愚路不成,反幫助愚路完成說法任務,在過去久遠以前就已是如此。你們仔細地聽好,在過去很久以前,有一處聚落,當地有一個婆羅門,娶妻沒多久便生一男,後來接連生十二子。十二個男孩長大後各自娶妻。他們的母親因身染重病而命終,父親已年老,兩眼失明。這十二男子的妻子趁丈夫不在時,便與外人通姦。但年老的婆羅門雖失明,但善知聲相,聽到男子做愛的聲音時,知道不是自己的兒子,立即喝斥他的媳婦。」

「他的十二個媳婦惱羞成怒,決定以麤飯和以醋漿作為婆羅們的食物。婆羅門因年老衰耄,無法進食,便對他的兒子們說:『你們的太太以麤飯和以醋漿給我吃,叫我怎麼活?』他們的妻子卻辯稱:『我們每次煮飯時,都是用白米,和以美酪,恐怕是公公福業已盡,美酪變作醋漿,白米變成赤飯。』她們的丈夫不相信,於是這十二個妻子便到陶師那裡買了兩枚能各容數升的瓦釜。」

「十二個妻子買回來後放在私屏處,並於二釜中,一個內投赤米,一個內置醋漿。對她們的丈夫謊稱一個內投白米,一個內置美酪。等二釜俱熟後,假情假意的問她們丈夫:『是你先吃還是公公先吃?』孝順的丈夫們都說先給父親。他們的妻子便將參醋的赤飯給她們公公,將參有美酪的白飯給自己的丈夫。她們的丈夫一度以為真是自己的父親因福業已盡,導致美酪變作醋漿,白米變成赤飯。」

「婆羅門心想自己從年輕到老都不行欺誑,也從不坑人,皆如法求財。何故今時福業消盡?應是這十二個惡行的婦人,欺負他眼瞎。於是老翁趁人不在時,獨自走入廚中,找到媳婦買來的兩個釜器,便拿去給他的兒子們看,兒子們發現真相,非常的生氣,各自對其妻嚴加楚撻。並鄭重警告若再欺負父親,定當以重杖驅逐出舍。」

「這十二個妻子不但不思反省,反興起報復的念頭,買來一條黑毒蛇,將它煮熟作成肉羹,並將毒液滲入湯中,打算毒死老婆羅門。老婆羅門雖心生警覺,但念及自己年事已高,時日不多,早已不懼生死,便從容將羹湯取來準備吃下去,沒想到黑毒蛇的毒液是 專治眼疾的良藥,由於羹湯的毒氣,陰錯陽差的治癒了老婆羅門的眼睛,老婆羅門漸漸能看到事物了。這十二個妻子一心希望她們的公公能快點死掉,便將所有的蛇羹都給老婆羅門吃,老婆羅門吃後非但沒死,眼睛反而轉趨明淨。」

「老婆羅門把杖急起,警告他的媳婦們:『我已經可以看得見妳們了,妳們不要再做這些缺德事了!』這些少婦發現自己弄巧成拙,羞赧的無言以對。」

「比丘們,你們不要懷疑,過去的那位老婆羅門即是愚路的前身,那十二名少婦即是十二眾比丘尼的前身。過去她們想要加害老婆羅們的性命,反促成老婆門雙眼復明。今時她們欲 設計羞辱愚路,卻更加彰顯愚路的聖德。」

比丘們對於愚路的遭遇仍有疑惑,便進一步問世尊:「愚路尊者過去前生曾作何業,以致雖得人身卻如此至愚至鈍?」

世尊解釋:「愚路比丘過去所作的善惡業,一旦增長成熟時,善惡果報便現前。比丘們,凡所有眾生,自己所作的業及招來的善惡果報,不會於外界地、水、火、風等處令其成熟,但於己身蘊界處中而自成熟。」

世尊接著說出以下的偈語:
   「假令經百劫  所作業不亡
       因緣會遇時  果報還自受」

「比丘們,在過去人類的壽命平均二萬歲時,有一位迦葉波佛出現在這個世間。當時聲聞比丘有二萬人。大家都住在婆羅斯國,愚路也是其中之一。當時的愚路通達三藏,是一位大法師,但他稟性慳法,從不肯教人,甚至連一段簡單的四句偈語也不肯為人解說。當他那一世命終後因持戒的緣故而出生在天宮享樂,當天福享盡後,又墮入人間,出生在一戶販豬的人家裡,長大後繼承屠豬為業。」

「在該村旁有一大河,離河不遠處有一聚落。當時正逢節慶大會,屠豬者心想:『我今天如果能多殺點豬,把肉拿去賣,還可以賺點錢,如果不去交易,肉都會爛壞,只有損失,所以我應該帶豬到彼村去,到節日當天再現宰來賣肉,如此就沒有損失,反得利多。』

「屠夫便以繩子將豬綁在船上,但豬卻不安的搖動船艚,導致豬及船一時傾沒,所有的豬全都淹死,屠夫也隨著河流漂浮。正巧於河岸邊有五百位獨覺(辟支佛),依林而住,這時有一獨覺到河邊取水,看見一人隨流而下,不知此人是死是活,審細觀察後發現還活著,立即展現神通長舒右手,如象王的長鼻,牽取屠夫,將其置於乾砂之上而去。」

「屠夫轉醒,吐盡胸中的水,便起身,看見有人蹤,尋跡而行,來到獨覺的修行處,致禮敬後,懇求獨覺收留他,並每天為所有的獨覺採花摘果,取諸根葉。所有的獨覺都不說法,總是盤腿而坐,靜慮而住。屠夫看見後也學盤腿,經常跟隨獨覺一起修持禪定,沒想到誤打誤撞竟修得無想定,命終後往生至無想天處,後來又從彼天命終後轉生至人間。」

「比丘們,你們不要懷疑,過去的那位屠豬人就是愚路比丘的前身。愚路在前生為博學強記的大法師時,卻因慳吝於法,甚至連一段簡單的四句偈語都不肯為人解說。又因下一世不愛惜動物,多屠殺畜生的惡業,以及後來 因無想定轉生在無想天中,由以上這些業緣導致他今生至愚至鈍。」

「所以比丘們,你們不應慳法,應以清淨之心為他人說法,應當如是學習,並於一切眾生常生悲愍,及遠離邪定。應當如是學習!」

待續..........。

 

大路帶領五百人從憍薩羅人國遊行至此,時諸大眾咸皆出迎。時彼愚路。
與兄別後家業日衰。遂至貧窮乞求活命。
見眾人出問曰。何意諸君俱出城郭。諸人報曰。
聖者大路與五百人。從憍薩羅今來至此。
是故諸人出城迎接。愚路聞已作如是念。
此諸人等非彼兄弟亦非宗親。尚出相迎。我是其弟。
因何不去。即隨俱出與兄相見。兄慰問曰。
愚路與汝久別若為存養。答曰辛苦為活。
問曰何不出家。答曰我既至愚至鈍。誰肯教我出家。
大路便念。不知此弟有善根不。
因即觀察見有善根。雖有善根與誰相屬。觀知屬己告言。
可來與汝出家。答曰善哉。便與出家并授圓具。
授一伽他令勤習誦。
 身語意業不造惡  不惱世間諸有情
 正念觀知欲境空  無益之苦當遠離
爾時愚路誦此伽他。雖經三月不能誦得。
有諸牧人。聞其誦聲悉皆闇得。
是時愚路起恭敬心。詣牧人處請授伽他。彼便為說。
然諸佛常法。於二時中聲聞弟子悉皆普集。
一謂五月十五日欲安居時。
二謂八月十五日隨意之時。若於初集來者。各於師所受其學業。
所謂思惟讀誦。既授得已。
便於城邑聚落而作安居。若後集來者。試曾授經更請新業。
有所證悟皆悉白知。時具壽大路。
所有弟子門人各隨處安居已。至後集時詣大路所。
試曾受經更請新業。有所證悟皆悉白知。若愚鈍者。
於六眾邊共相承事。爾時愚路亦近六眾。
六眾告曰。愚路。汝之同學各向師所請受學業。
汝何不去請新業耶。
答曰我於三月誦一伽他。尚不能得。何假求新。六眾告曰。具壽。
可不聞說。所受之業。若不習者。日增生澀。
豈有不誦得伽暇耶。汝今宜可求教誦者。
是時愚路見苦勸進。便往到彼親教師邊。白言大師。
幸願授我教誦之人。大路聞已作如是念。
為是愚路自發此心。為是傍人共相激發。
又更觀察見被他人之所勸獎復觀愚路。
為因勸讚方能受化。為因呵責堪化度耶。
觀由呵責方能受化。遂乃手扼其項推令出房。
責曰汝是至愚極愚至鈍極鈍。汝於佛教欲何所為。
是時愚路乃於房外泣淚交胸而長歎曰。
我非在俗復非出家。今受艱辛欲何控告。
世尊常法。於時時中或遊山澗或遊林藪。
或往屍林或遊於寺。爾時世尊。有因緣故往大路房。
到已便見愚路房外悲啼。
問曰汝今何意房外悲啼。白言世尊。我性愚鈍無聰慧力。
被親教師驅出房外。既非居俗復非出家。
今受艱辛無控告處。世尊告曰。理不如是。
牟尼聖教非是汝師。於三無數大劫。
備受無量百千苦行。圓滿修成六到彼岸之所持來。然此聖教。
但是我於長時具修萬行而自持來。
汝頗能於我邊親受誦不。爾時愚路白佛言。世尊。
我既至愚極愚至鈍極鈍。
云何能得於大師所親受學業。爾時世尊伽他告曰。
 愚人自說愚  此名為智者
 愚者妄稱智  此謂真愚癡
然佛世尊於受學者親教句字。無有是處。
爾時佛告阿難陀曰。汝可教授愚路。
時阿難陀唯然受敕教其讀誦。而彼不能受持學業。
時阿難陀往詣佛所。禮雙足已在一面立。
白佛言。世尊。我既親侍大師受持法藏。
指撝徒眾婆羅門等為其說法。而我無容得教愚路。
爾時世尊。便喚愚路授兩句法。我拂塵我除垢。
此亦不能隨言記憶。
世尊見已知其障重教令除滅。告愚路曰。
汝能與諸苾芻拂拭鞋履不。白佛言能。汝今宜去為諸苾芻拂拭鞋履。
即既奉教而作。諸苾芻不許。
佛言汝等勿遮。欲令此人除去業障。其兩句法汝等應教。
時諸苾芻令拂鞋履教兩句法。
愚路精勤常誦此法。積功不已遂得通利。
時愚路苾芻便於後夜時作如是念。世尊令我誦兩句法。
我拂塵我除垢者。此之字句。其義云何。
塵垢有二。一內二外。此之法言。為表於內為表外耶。
為是直詮為是密說。作是思惟忽然啟悟。
善根發起業障消除。曾所不學三妙伽他。
即於此時從心顯現。
 此塵是欲非土塵  密說此欲為土塵
 智者能除此欲染  非是無慚放逸人
 此塵是瞋非土塵  密說此瞋為土塵
 智者能除此瞋恚  非是無慚放逸人
 此塵是癡非土塵  密說此癡為土塵
 智者能除此癡毒  非是無慚放逸人
爾時愚路憶此頌義。如理修行蠲除三毒。
勤勇無怠斷諸煩惱。於須臾頃證阿羅漢果。
平等運心愛憎無二。破無明[-+]永出樊籠。
釋梵諸天尊重供養。廣說如上。
即於其處加趺未起。大路因行見其端坐。然阿羅漢。
若不觀察智見不生。乃牽其臂喚云具壽。且起習誦。
然後思惟。愚路苾芻見兄慈悲引臂喚起。
不離於座長舒其手。如象王鼻隨逐而去。
大路迴顧見希有已。問言具壽。汝能證會此殊勝德。
愚路默然無對。時彼愚路苾芻得勝果已。
諸外道輩共起譏嫌。沙門喬答摩自云。
我證甚深妙法。難知難悟非思量者之所能測。
大聰智人方能解了者。斯誠妄說。何以故。
今此愚路至愚極愚至鈍極鈍。尚能證入。何甚深耶。
世尊知已作如是念。我此弟子德若妙高。
云何諸人皆起嫌謗。今者宜應顯揚其德。
爾時世尊告阿難陀曰。汝今往敕愚路令教授苾芻尼。
時阿難陀奉佛教已。詣愚路所。告言具壽。
大師有命。令具壽教授苾芻尼。
愚路聞已便作是念。何意世尊捨諸耆宿大德苾芻。
令我教授苾芻尼眾。意欲令我自彰勝德。
今我宜應滿大師意。時有苾芻尼來入寺中請教授師。
問授事苾芻曰。聖者。誰為我等作教授師。
報言具壽愚路。彼尼聞已自相告曰。
仁可觀諸大德輕蔑女人。此之苾芻於三月中不持一頌。
云何欲遣教授諸尼。
然彼諸尼有閑三藏辯才無礙。是大法師。如何令彼來相教授。
我等試當就禮其足。至已致敬。
白云何遮利耶存念。王園寺苾芻尼眾畔睇逝多林苾芻僧足。
奉問大德少病少惱。起居輕利安樂行不。
今令我等請教授師。愚路答曰。
奧箄迦(譯為方便此語意道汝所陳者皆是趣涅槃之方便若譯為好或云爾者雖不異舊便乖方便之理為此時存本字耳)彼尼聞已自相告曰。此亦解道奧箄迦。
即辭而去至尼寺中。諸尼問曰。姊妹誰當欲來教授我等。
報言是聖者愚路。時十二眾苾芻尼。
聞斯說已共相告曰。仁等觀諸大德輕蔑女人。
彼苾芻於三月中不持一頌。云何欲遣教授諸尼。
廣說如上。遂相告曰。姊妹。
我等六人當敷師子座高十二肘。六人當往室羅伐城。
於諸聚落衢路之所。遍相告令諸人當知。
明日王園寺有大法師。
辯說無滯來教授諸尼說殊勝法。若能聽者當得見諦。於生死內不復輪迴。
如是諸人來聽其法。
愚路苾芻若當默然無有酬對。大眾嗤笑。由此緣故。
令說愚者不復更來教授尼眾。作是議已。六人數設高座。
六人遍告坊城隨所思惟。咸皆作了。爾時愚路。
於日初分著衣持缽。入室羅伐城次行乞食。
既得食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
洗足已旋入房中。繫念而住。至日晡後從禪定起。
將一苾芻詣王園寺。
時彼寺內有無量百千大眾雲集。或有先世善根之所警覺。
或有現緣共相啟悟。時彼大眾見具壽愚路從遠而來。
共相問曰。兩人俱至。誰是法師。有人告曰。
前是法師。時諸大眾各生輕賤作如是語。
諸苾芻尼故心惱我。
此之愚路於三月內一頌不持。豈能教授為我說法。有作是說。我等且觀。
若能說法當可聽之。若故相調弄起去非損。
去亦非晚。諸人咸坐共觀得失。
是時具壽愚路。見師子座高便作是念。
為相調弄為敬重耶。觀知相惱無心恭敬。
時具壽愚路便舒右手如象王鼻。按其高座令使卑小安詳就坐。
是時大眾處寬不能普見。
法師即便斂心入定。既入定已隱身不現。即於東方騰空而上。
現四威儀身出水火。作十八變。
南西北方亦復如是。現神通已還居本座。告諸苾芻尼曰。
我於三月受一伽他。汝等樂欲聞其義不。
假令我於七日七夜。於一一字句分別其義。
亦未能盡。即便為說伽他之義。
身語意業不造惡者。
佛說不令有情造諸惡業。所謂身造三惡。殺盜邪婬。語為四罪。
妄語離間語麤惡語綺雜語。意作三罪。貪瞋邪見。
此等諸罪。世尊不欲令諸有情隨心造作。
如是半頌善為譬喻。說未了時。
眾中一萬二千有情。皆悉遠塵離垢。得法眼淨。明見真諦。
或得煖法或得頂忍。或世第一法。
或得預流一來不還。或有出家證阿羅漢果。
或有發趣聲聞菩提。或獨覺菩提。或無上菩提。
是時大眾咸悉歸依佛法僧寶。歎未曾有。
爾時具壽愚路。既為諸人宣說法要。
示教利喜已從座而去。苾芻尼眾歡喜奉行。
時十二眾苾芻尼不遂所懷。默赧無說。時六眾等。
遙見愚路從外而來。各作是念。
今日愚路令眾多人不生敬信。六眾不能對面言告。但問從者苾芻曰。
愚路今日令幾人眾生不信耶。
答曰唯有希奇。曾無一人心生不信。然佛世尊。
於婆羅[-+]斯施鹿林所。為人天眾三轉法輪。
愚路今時更復隨轉。乃至半頌伽他說猶未了。
令諸大眾獲果無邊。趣三菩提歸向三寶。
是時愚路便詣佛所。禮佛雙足在一面坐。
爾時世尊告諸苾芻曰。
汝諸苾芻於我聲聞弟子之中心善解脫者。愚路是也。爾時世尊。
讚歎持戒速得解脫。毀訾破戒沈溺生死。告諸苾芻曰。
前是創制。此是隨開。
我今為諸苾芻重制學處應如是說。
若復苾芻僧不差遣。自往教誡苾芻尼者。
除獲勝法。波逸底迦。
若復苾芻者謂是六眾。僧義如上。
不差遣者謂不作白二法。苾芻尼者謂此法中尼。
教誡者。謂以戒定慧法而教授之。除獲勝法者。
若得殊勝之法不差無過。是故言除。餘如上釋。
此中犯相其事云何。若諸苾芻。
於界外差人者。眾得惡作罪。被差之人。若往教誡。
得墮罪。若雖於界內差人。
而非褒灑陀日眾得惡作罪。被差之人。若往教誡。得墮罪。
若雖於界內復是褒灑陀日。然眾不集。得罪同前。
若差法無過。然非持戒。得罪同前。雖復持戒。
然非多聞。未滿二十夏。雖滿二十夏。
然非善解都城之語。雖善解方言。
然曾污苾芻尼不如法除悔。雖復清淨。然於八他勝法。
不能分別教示於尼。此雖能說。然於八尊法不能分別。
此等諸法若不具足者。眾得惡作罪。
被差之人。悉得墮罪。若差遣如法眾德圓滿。
眾僧無過。教授者無犯。若於住處無教授尼人者。
應為略教授法。若苾芻尼來請教授人時。
若上座若授事人。應告彼曰。姊妹。苾芻尼。
僧伽和合清淨無過犯不。
今此眾中無人樂往教授尼眾。汝等僧伽當謹慎勿放逸。答曰。
奧箄迦尼應禮足而去。又無犯者。謂最初犯人。
或癡狂心亂痛惱所纏。時諸苾芻咸皆有疑。
欲請世尊斷除疑惑。白佛言。世尊。
以何因緣有十二眾苾芻尼。又十二眾苾芻尼。
何故欲與具壽愚路作無利事反成大益。
唯願世尊為說因緣。世尊告曰。汝等苾芻。
非但今日欲作無利反成大益。乃往古昔。
斯等諸尼欲作無利反招利益。汝等應聽。
過去世時於一聚落有婆羅門。娶妻未久便生一息。於後復誕一男。
如是乃至生十二子。年俱長大各並娶妻。
廣為居宅。其母不久染患命終父既年衰。
兩目青盲一無所睹時彼新婦兒不在時。
便與外人行邪惡事。婆羅門善知聲相。聞行聲時。
知是己子。知是他人。聞彼行聲知非己子。
即呵叱彼新婦曰。汝莫如是造邪惡行。
時彼新婦知其瞋已。共相告語。
此婆羅門當與我等作無利事。我今宜可絕其美食。
便與麤飯投以醋漿。時婆羅門。年既衰耄不堪噉食。
時婆羅門告諸子曰。汝諸新婦與我麤食投以醋漿。
豈能濟命。時彼諸子告其婦曰。
汝等何因與父麤飯和以醋漿。婦告夫曰。大翁福盡。
我等何過。每煮飯時於其釜中投以白米。
變成赤飯。和以美酪變作醋漿。其夫報曰。
何有斯理。妻便答曰。仁若不信當可親觀。諸婦議曰。
我已告夫須求免過。遂至陶師處告曰。賢首。
汝頗能作兩枚瓦釜口一腹二各容數升。
陶師曰。與我倍價我當為作。報言善。陶師作已。
婦即酬直。持歸為翁作食。在私屏處。
於二釜中一隔內投赤米。一隔內置醋漿。既對夫前。
即便一隔內投白米。一隔內置美酪。
二釜俱熟遂告夫曰。為先與翁食君先食耶。
夫曰先奉我父。其妻即於一釜中斟與赤飯。
次於一釜酌與醋漿。次至夫邊授以白糜。并安美酪。
兒既見已白其父曰。慈父福德實爾消亡。
同一釜中。看著白米及安美酪。
及其熟已變為赤飯醋漿。其父聞已竊作是念。
我從少小不行欺誑。興立生計皆如法求財。
何故今時福業消盡。蓋應是此惡行婦人。
自為詐偽見欺於我。老翁便伺人不在時。
獨入廚中摸諸釜器。便闇捉兩釜俱腹中有隔。
遂即持釜藏之屏處。諸子既至持釜告曰。汝等當知。
非我福盡釜令福盡。說伽他曰。
 諸子汝當知  他釜一口腹
 吾今福業盡  一釜兩腹生
時彼諸子見斯事已。各忿其妻嚴加楚撻。
告云若更如是者。當與重杖驅汝出舍。
是時諸婦聞是語已。遂相告曰。
此老婆羅門共兒計校欲害於我。我等宜應作餘方便斷其命根。
時有弄蛇人來入其宅。諸婦問曰。
有毒蛇賣不。答曰須何等蛇。為死為活。報言死者。
彼作是念。何意諸婦從索死蛇。
豈非有意當欲殺此老婆羅門耶。問曰欲酬幾價。
答曰隨汝所索。然諸毒蛇被逼惱時毒在兩處。
謂頭及尾。蛇師乃出一黑蛇。
以杖打瞋截去頭尾。取其中腹持付婦人。時彼得已將用作羹。
羹既熟已。持至翁所。白言大翁有好肉羹。
能得食不。時婆羅門作是念。
何處得肉與我作羹。豈非方便欲殺於我。復作是念。
我今老疾無濟念者。何用活為。從是從非我當噉食。
報新婦曰。必有肉羹將來我食。授與食訖。
由羹氣故。眼膜便開漸能見物。
然而詐云我死我死。諸婦聞已願速命終。
白言尚有餘羹能盡食不。報云能食。其婦總皆授與。
重更食之。眼轉明淨。顧眄左右悉皆明察。
私心喜慶佯眠不起。彼諸新婦如患眼時。
對婆羅門造諸非法。婆羅門把杖急起告云。
我今見汝勿復更然。是時諸婦默赧無對。
汝等苾芻勿生異念。昔時婆羅門者即愚路是。
十二婦者即十二眾苾芻尼是。
往時欲害其命反成大利。今時欲令恥辱更彰聖德。
時諸苾芻更復有疑。問世尊曰。具壽愚路。
先作何業得受人身至愚至鈍。世尊告曰。
此愚路苾芻曾所作業。增長時熟果報現前。汝等苾芻凡諸有情。
自所作業善惡果報。
非於外界地水火風令其成熟。但於己身蘊界處中而自成熟。
說伽他曰。
 假令經百劫  所作業不亡
 因緣會遇時  果報還自受
汝等苾芻乃往過去人壽二萬歲時。
有迦葉波佛出現世間。
如來應正等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薄伽梵。
時聲聞眾有二萬人。俱於婆羅[-+]斯國住。
愚路是彼眾數。明閑三藏為大法師。
稟性慳法曾不教人。乃至四句伽他亦不為說。
命終之後生在天宮。從彼死已墮在人趣。
生販豬家。年漸長大屠豬為業。於其村側有一大河。
渡河不遠有一聚落。節會日至。屠者念言。
我今若多殺豬持肉賣者。
儻無交易肉皆爛壞錢有損失。宜并豬命將至彼村。
至日方屠以賣其肉。此無損失得利尤多。
遂以繩縛豬安在船上。豬相[*]觸搖動船艚。
其豬及船一時傾沒。救濟無處豬並命終。
時彼屠人亦隨流而去。於河岸邊有五百獨覺。依林而住。
是時有一獨覺取水河濱。遙見一人隨流而下。
乃作是念。此沿流者為死為活。
審細觀察知是活人。即現神通長舒右手如象王鼻。
牽取其人。於乾砂潬合面而去。
時彼溺人吐水既盡。即便起立四觀方城。見有人蹤尋跡而行。
至獨覺處致禮敬已。求依止住。
於日日中為諸獨覺。採花摘果取諸根葉。以相給侍。
時彼獨覺各以殘食共相供濟。
時諸獨覺咸加趺坐靜慮而住。屠人見已亦學加趺。
頻修不已得無想定。於後命終生無想天處。
從彼終已生此人中。汝諸苾芻勿生異念。
往時屠豬人者即此愚路苾芻是。由彼昔時慳吝於法。
乃至四句伽他不為人說。
又多屠殺諸畜生故。復由生在無想天中。由彼業緣至愚至鈍。
是故汝等苾芻不應慳法。
以清淨心為他說法。當如是學。
於諸有情常生悲愍。遠離邪定。當如是學。

 

  回上一頁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