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有因、有緣,眾生煩惱聚,世尊為悲憫眾生,故而制定戒律,使眾生有因、有緣,得以煩惱滅。從本篇律文可知,「本生經」、「法句經」等諸經都是如來所說,是故切勿受他人誤導,人云亦云,將「正法」誤判為「非法」,成為毀滅正法的「共犯」!
選譯自北傳《四分律》第一卷 喬正一白話譯於西元2006/5/19 有一次尊者舍利弗在一個悠閒安靜的地方,想到一個問題:「過去哪一位佛陀的時代,梵行與佛法能久住?又是哪一位佛陀的時代,梵行與佛法無法久住?」 於是舍利弗,起身整理衣服,離開那個安靜的地方,來到世尊面前,頭面禮足,退坐在一邊,對世尊說:「剛才我於修行的地方靜坐冥想,我想到:『過去那一位佛陀的時代,梵行與佛法能久住?又是那一位佛陀的時代,梵行與佛法無法久住?』希望您為我開示。」 佛陀告訴舍利弗,過去的毘婆尸佛、式佛、拘留孫佛、迦葉佛等,這些佛陀的時代,梵行與佛法都能久住;而隨葉佛拘那含牟尼那個時代的佛法不久住。 舍利弗問佛說:「為什麼會這樣呢?」 「因為拘那含牟尼佛隨葉佛並沒有廣為諸弟子說法,譬如:契經、祇夜經、授記經、偈經、句經、因緣經、本生經、善道經、方等經、未曾有經、譬喻經、優波提舍經等諸經。也沒有諸弟子制戒,也不說戒,諸弟子對修行心生疲厭,所以法不久住。至於其他世尊知道諸弟子對修行心生疲厭,所以會教導他們什麼事是應念(正念)、什麼事是不應念(邪念);什麼(正法)是應思惟、什麼(邪法)是不應思惟;什麼(惡行)是應斷、什麼(善行)是應具足住。 舍利弗,在過去很久很久以前,有一次隨葉佛與大比丘千人一起住在一座很恐怖的森林中。舍利弗,若有人尚未離欲,只要一進入那座森林裡,就會寒毛豎立,所以那做森林又叫做恐畏林。 舍利弗,當時拘那含牟尼隨葉佛等如來至真等正覺,觀察到這一千名比丘對法心生疲厭,才為他們說法,教導他們什麼事是應念(正念)、什麼事是不應念(邪念);什麼(正法)是應思惟、什麼(邪法)是不應思惟;什麼(惡行)是應斷、什麼(善法)是應具足住。 舍利弗,你應當明白,就是因為沒有以經法統攝諸弟子,所以那一位佛陀佛及諸聲聞還在世的時候,佛法雖能廣為流傳,倘佛及諸聲聞一旦滅度,佛法便很快的消失。 舍利弗,就譬如將各種花散置案桌上,如果風一吹,就會四處飛散,如果將花以線貫穿,就不會如此。 至於毘婆尸佛、式(詰)佛、拘留孫佛、迦葉佛等諸佛,因為能為諸弟子廣說經法,舉凡從契經乃至優波提舍經,逐一解說,亦制戒,亦說戒。倘弟子眾一旦心生疲厭,佛便能立即知悉,而作如是教導,譬如:什麼事是應念(正念)、什麼事是不應念(邪念);什麼(正法)是應思惟、什麼(邪法)是不應思惟;什麼(惡行)是應斷、什麼(善行)是應具足住。 舍利弗,就是因為能以經法統攝諸弟子,所以那些佛陀及其聲聞眾還在世時,佛法不但能廣為流布,就算他們都逐一滅度,佛法依然能常駐世間。 舍利弗,就譬如將各種花散置於案桌上,並以線貫穿,雖被風吹拂,依然不分散。 舍利弗,就是以上的因緣,毘婆尸佛乃至迦葉佛的時代,佛法得以久住世間;就是以上的因緣,拘那含牟尼佛隨葉佛時代的佛法無法久住世間。」 這時舍利弗從座位起身,偏露右臂,右膝著地,合掌對佛說:「世尊,今天正是時候,唯願大聖,為諸比丘制戒與說戒,使梵行法得以久住世間。」 但舍利弗的請求卻遭世尊勸阻:「先不要這樣,舍利弗,佛自知何時是制戒與說戒的適當時機。舍利弗,為何如來目前尚未為諸比丘制戒?這是因為比丘眾中還沒有人有犯有漏法之事件發生,倘若有犯有漏法者,世尊才會為諸比丘制戒,幫助他們斷除煩惱。 舍利弗,比丘因為尚未得到名利與供養,所以未生有漏法;但若得到名利與供養,便會產生有漏法。如果有漏法產生,世尊就會為諸比丘制戒,幫助他們斷除煩惱。 舍利弗,為何比丘未生有漏法?因為他尚未得名得利,名字還沒有被眾人所識,也未獲多財之故。反之,若比丘已坐享名利,甚至擁有巨財,便自然滋生有漏法,一旦有漏法產生,世尊當會為諸比丘制戒,幫助他們斷除有漏法。因此舍利弗,暫且先不要作這種請求,如來自知何時是制戒與說戒的適當時機。」 四分律第一卷 時尊者舍利弗。於閑靜處作是念言。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