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瞭解佛滅後第一次阿羅漢集結的緣起及經過嗎?想知道阿難尊者是如何證得阿羅漢?菩薩戒究竟是否為佛陀所制訂的戒律?請參看本篇譯文。

選譯節錄自北傳《四分律卷第五十四》

喬正一白話譯於西元2006/1/21八關齋戒日

當時世尊在古印度拘尸城末羅園娑羅林間般涅槃。大眾將佛遺體洗淨後,以乾淨的布裹住,再拿五百張毯子依次纏繞。接著將鐵棺盛滿香油,安置佛身,以棺蓋覆上。又作木槨安放在鐵棺底下,並積聚眾多清香的薪材。

此時主持人手持火炬欲將棺木點燃火化,天空卻颳起風將火吹滅。其他人展轉依序嘗試以大火炬點燃,天空中仍不斷颳風將之吹熄。

阿那律尊者告訴大眾:「你們不須這麼辛苦。這是諸天神暗中熄滅你們點的火。」

大眾不解,便問阿那律:「大德,天神們為何要滅火?」

阿那律解釋:「因為摩訶迦葉尊者此刻人在波婆拘尸城,正與其他五百大比丘趕回來參加世尊的告別式。他正憂心不知是否來得及目睹世尊火化前的遺容,諸天神知悉迦葉尊者心中的憂慮,因此之故而滅火。」

主持人便說:「大德阿那律,既然如此,我們就暫停一下好了,不要違逆天意。」

此時摩訶迦葉在趕路中遇見一位外道耆那教的修行人,手上拿著世尊般涅槃時由諸天供養散落在四處的曼陀羅華。迦葉遙見便上前詢問:「您是打從何處來?」

對方回答:「我是從拘尸城來。」

又問:「您認不認識我的老師-世尊?」

答言:「知道啊。」

復問:「他還在不在世上?」

答言:「已不在世上了。他般涅槃到現在已七日,這是我從那附近拿來的花。」

迦葉一聽心中不悅,其中尚有未離欲的比丘,一聽世尊已取涅槃,難過的昏到在地,就像被砍斷樹根倒在地上的樹。有些未離欲比丘則難過地哭說:「善逝已涅槃了!為何世間明眼這麼快就熄滅了。我們所學習之法,會不會也隨之滅盡?」又有其他比丘難過得就像圓木般在地上打滾。

此時有位跋難陀釋子(阿含經記載為闡陀)也在其中,看到大夥哀傷難過的樣子,不以為然地說道:「各位長老,你們不要這樣好不好?!這有什麼好難過的?我們現在已可從世尊那裡獲得解脫。他在世的時候常常限制我們應該這樣,應該那樣。這不行、那不行。現在他一死,我們今後愛怎樣就能怎樣,想不作什麼就不作什麼。」

大迦葉聽到這樣的話心中不悅,但因為趕著見世尊最後一面,所以當下也沒說什麼,便告訴比丘們:「大家趕快起身,拿著自身的衣缽,現在趕往世尊那裡應該還可以看得見他未火化的遺容。」

諸比丘聽到迦葉的提醒,立即快速拿起衣缽。於是大迦葉等五百人即時趕到拘尸城,出城渡醯蘭若河,前往天觀寺。

迦葉一行人來到現場,便到阿難面前說:「阿難,我們要見世尊遺容。」

阿難說「世尊遺體尚未火化,但你們要見他的遺容會有些困難,因為他的遺體現已用乾淨的布裹住,並以五百張毯子依次纏繞。鐵棺內已盛滿香油,棺蓋亦已覆上。鐵棺底下又置放木槨,並積聚眾多清香的薪材。正準備燃燒。所以可能會有困難。」

此時大迦葉慢慢走向佛的棺前,棺槨卻自行打開,露出世尊雙足。大迦葉一見世尊足下輪相垢污,即責問阿難:「世尊顏容端正,身相美好,散放金光。這是誰弄髒世尊足下輪相?」

阿難說:「大德迦葉,因為女人感情脆弱,上前禮佛時因哭泣致淚水滴在足上,她們又用不乾淨的手弄髒世尊雙足。」

大迦葉聽後心中不悅,但也未表示什麼,隨即頂禮世尊雙足。

其他在場的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諸天大眾等,也一起頂禮佛足。就在此時世尊雙足竟收回棺中,大迦葉以哀歎語氣說了悼念世尊的偈語,並遶棺木七圈,本來點不燃的火竟不燒自燃。

就在佛的遺體火化後,迦葉尊者便藉此因緣集合比丘僧,宣布:「我先前在趕回來的路上,聽到跋難陀(闡陀)對其他比丘說:『這有什麼好難過的?我們現在已可從世尊那裡獲得解脫。他在世的時候常常限制我們應該這樣,應該那樣。這不行、那不行。現在他一死,我們今後愛怎樣就能怎樣,想不作什麼就不作什麼。』因此之故,我們現在應該要一起討論世尊所遺留下來的教法及戒律,將它們集結起來,不要讓外道甚至在家人譏嫌我們:『沙門瞿曇的教法與戒律就像輕煙一般,世尊在時他的學生還可以一起學戒,而今一旦入滅後卻沒有學戒的人了。』諸位長老,可不可以推薦多聞智慧的阿羅漢來參加集結?」

長老們立即共推出四百九十九位多聞智慧的阿羅漢。此時比丘們建議也應推薦阿難參與集結。

但遭大迦葉否決:「阿難不可以參與!因為阿難心中還有貪愛、瞋恚、恐懼、愚癡。只要尚存一絲絲貪愛、瞋恚、恐懼、愚癡的人,就沒有資格參與這次集結。」

可是長老們一致認為阿難是供養佛的侍者,常隨佛左右,親聞世尊所教授之法,他若遇有疑問,必定可隨時向世尊提問,所以他也應該參與集結。

就算阿難參與集結,接下來是選定何處作集結的地點。比丘們都認為唯有王舍城房舍、飲食、臥具眾多。所以王舍城應是最佳選擇。

議定後,大迦葉即宣告:「各位大德僧,此五百比丘為僧團所推薦。如果有其他比丘到場時只能安靜聽講,不得參與發言。現在我們將前往王舍城共論法毘尼。」宣告完畢後,以大迦葉為首的五百比丘便動身前往毘舍離。

這時阿難在隨行中,慚愧地自忖:「譬如新生小牛還必須飲母牛乳,與其他五百大牛共行,還需受乳牛照顧。我今天也是如此,以有學人身份(尚未證得阿羅漢,還必須修行,故名有學)與五百阿羅漢共行。」

諸長老一行人已來到毘舍離。當地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國王、大臣、種種沙門外道,都來探訪。其中有一位名叫跋闍子的比丘,擁有大神通,已得天眼通及他心通,心想:「今天阿難也來到毘舍離,我應該要觀察阿難現在是有欲還是無欲(是否為阿羅漢)?」隨即入定觀察阿難,發現他還是有欲階段,又心想:「我應當令他生起厭離心。」便對阿難說了一段偈言:

「靜住空樹下  心思於涅槃
      坐禪莫放逸  多說何所作」

這時阿難一聽到跋闍子比丘教導他心生厭離後,便立即獨處精進不放逸,寂然無亂,是阿難未曾有過的修行方式。

阿難在戶外露地敷繩床,半夜一直經行,直到黑夜已盡,黎明欲出時,因徹夜經行未眠,身體非常疲勞,心想:「我實在太累了,應該稍躺一會兒休息。」

就在阿難坐下將要躺臥,他的頭還未碰觸到枕頭的那一刻,他於其間心得無漏解脫。

這是阿難未曾有過的經驗,此時阿難已證得阿羅漢了,隨即說出自己的解脫心得:

「多聞種種說  常供養世尊
      已斷於生死  瞿曇今欲臥」

諸比丘來到王舍城後便討論應當先作什麼事,是應先整理房舍臥具?還是先討論法毘尼?後來大家決議先整理房舍臥具,隨即展開整理房臥具的工作。

當大家整理房臥具工作告一段落後,大迦葉便招集比丘僧,以陀醯羅迦葉作上座,長老婆婆那為第二上座,大迦葉為第三上座,長老大周那為第四上座。

此時阿難便從座位起身,偏露右肩,右膝著地,合掌對大迦葉報告:「我親自從佛那裡聽聞,憶持佛語,佛曾說過:『自今而後,諸比丘可以捨雜碎戒(小小戒)。』」

迦葉進一步詰問:「阿難,你有沒有問世尊何者是雜碎戒?」

阿難答說:「當時我因世尊即將入滅,心中太過於難過,忘記問世尊何者是雜碎戒。」

這時諸比丘各自表述,表示他們知道什麼是雜碎戒。其中或有人說:「除四波羅夷(註:所謂四波羅夷即違犯殺生、偷盜、淫慾、妄語等四種根本大戒,其罪業已不可懺悔清淨,已喪失比丘或比丘尼身份,應被逐出僧團。若仍混跡僧團中繼續接受在家信眾的供養,即名為「賊住」,死後必定下墮地獄,沒得商量!)以外的戒律都是雜碎戒」或有人說:「除四波羅夷及十三事,其餘皆是雜碎戒。」又或有人說:「除四波羅夷十三事二不定法,餘者皆是雜碎戒。」又或有說:「除四波羅夷十三事二不定法三十事,餘者皆是雜碎戒。」或有說:「除四波羅夷乃至九十事,餘者皆是雜碎戒。」

就這樣大家各唱各的調,莫衷一是。大迦葉只好跳出來裁決:「諸位長老,今天大家這樣各說各話,就等於不知何者是雜碎戒。既然如此,自今而後,我們應共同立約:如果是佛陀以前所未曾制訂過的戒律,我們就不應該增加任何佛所未制訂過的戒律;反之,是佛陀先前所制訂過的戒律,今後一條都不應捨棄!我們都應當追隨佛所制訂的戒律而學習!

四分律卷第五十四(第四分之五)
    姚秦罽賓三藏佛陀耶舍共竺佛念等譯
   集法毘尼五百人
爾時世尊。
在拘尸城末羅園娑羅林間般涅槃。諸末羅子。洗佛舍利已。
以淨劫貝裹。復持五百張疊次而纏之。
作鐵棺盛滿香油。安舍利置中。以蓋覆上。
復作木槨。安鐵棺著中。下積眾香薪。
時末羅子中為標首者。持火然之。時天即滅火。
餘大末羅子。展轉皆以大炬然之。
時天亦皆滅之。阿那律語末羅子。不須乃爾疲苦。
諸天滅汝等火。即問阿那律言。大德。
諸天何故滅火。答言。摩訶迦葉。在波婆拘尸城。
兩國中間在道行。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
彼作是念。我當得見未燒佛舍利不耶。
諸天知迦葉心如是念。以是故滅火。末羅子言。
大德阿那律。今便小停。遂彼諸天意。
爾時摩訶迦葉。在彼二國中間道行。
與大比丘僧五百人俱。時有異尼揵子。
持世尊般涅槃時曼陀羅華在道行。時迦葉遙見而問言。
汝等從何所來。彼答言。我從拘尸城來。
復問言。識我世尊不。答言識。
復問今故在世不。答言不在世。般涅槃來已七日。
我從彼持此華來。時迦葉聞之不悅。
中有未離欲比丘。聞世尊已取涅槃。便自投乎地。
譬如斫樹根斷樹倒。
此諸未離欲比丘亦復如是。啼哭而言。善逝涅槃。
何乃太早世間明眼。何乃速滅。我曹所宗之法。何得便盡。
或有宛轉在地。猶若圓木。此諸未離欲比丘。
亦復如是。啼哭憂惱而言。
善逝涅槃何乃太早。爾時有跋難陀釋子在眾中。
語諸比丘言。長老且止。莫大憂愁啼哭。
我等於彼摩訶羅邊得解脫。彼在時數教我等。
是應是不應。當作是不應作是。
我等今者便得自任。欲作便作。欲不作便不作。
時大迦葉聞之不悅。即告諸比丘言。且起疾捉衣缽。
時往及世尊舍利未燒當得見。
諸比丘聞迦葉言。即疾疾執持衣缽。於是大迦葉。
與五百人俱。往拘尸城已。
出城渡醯蘭若河。往天觀寺。至阿難所語言。阿難。
我欲及世尊舍利未燒見之。阿難答言。
欲及世尊舍利未燒。而欲見之。難可得見。
何以故。世尊舍利已洗浴。裹以新劫貝。
復以五百張疊次而纏之。置在鐵棺。盛滿香油。
著木槨中。下積眾香薪。今垂欲燒之。
是故難可得見。
時大迦葉漸前往佛舍利積所。棺槨即自開。世尊現足。時大迦葉。
見世尊足下輪相垢污。即問阿難。
世尊顏容端政身作金色。誰污足下輪相。阿難答言。
大德迦葉。女人心軟。前禮佛時泣淚墮上。
手捉污世尊足。大迦葉聞之不悅。即禮世尊足。

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私諸天大眾亦皆禮佛足。時世尊足還內棺中不現。
時大迦葉哀歎說偈遶棺七匝。火不燒自然。
時大迦葉燒舍利已。以此因緣集比丘僧。告言。
我先在道行時。聞跋難陀語諸比丘。
作如是言。長老且止。莫復愁憂啼哭。
我等今於彼摩訶羅邊得解脫。
彼在世時教呵我等。是應爾是不應爾。
應作是不應作是。今我等已得自在。欲作便作。
不作便不作。我等今可共論法毘尼。
勿令外道以致餘言譏嫌。沙門瞿曇法律若煙。
其世尊在時皆共學戒。而今滅後無學戒者。
諸長老。今可料差比丘多聞智慧是阿羅漢者。
時即差得四百九十九人。
皆是阿羅漢多聞智慧者。時諸比丘言。應差阿難在數中。
大迦葉言。勿以阿難在數中。何以故。
阿難有愛恚怖癡。有愛恚怖癡。
是故不應令在數中。時諸比丘復言。此阿難是供養佛人。
常隨佛行。親從世尊。受所教法。
彼必處處疑問世尊。是故今者應令在數。
即便令在數。諸比丘皆作是念。
我等當於何處集論法毘尼多饒飲食臥具無乏耶。即皆言。
唯王舍城房舍飲食臥具眾多。
我等今宜可共往集彼論法毘尼。時大迦葉即作白。
大德僧聽。此諸比丘為僧所差。
若僧時到僧忍聽。僧今往王舍城集共論法毘尼。白如是。
作白已。俱往毘舍離。時阿難在道行。
靜處心自念言。譬如新生犢子猶故飲乳。
與五百大牛共行。我今亦如是學人有作者。
而與五百阿羅漢共行。
時諸長老皆往毘舍離。阿難在毘舍離住。
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私國王大臣種種沙門外道。
皆來問訊多人眾集。時有跋闍子比丘。
有大神力。已得天眼知他心智。作如是念。
今阿難在毘舍離。
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私國王大臣種種沙門外道。皆來問訊多人眾集。
我今寧可觀察阿難。為是有欲無欲耶。
即便觀察阿難。是有欲非是無欲。復念言。
我今當令其生厭離心。
將欲令阿難生厭離心。即說偈言。
 靜住空樹下  心思於涅槃
 坐禪莫放逸  多說何所作
時阿難聞跋闍子比丘說厭離已。
即便獨處精進不放逸寂然無亂。是阿難未曾有法。
時阿難在露地敷繩床夜多經行。
夜過明相欲出時身疲極。念言。我今疲極。寧可小坐。
念已即坐。坐已方欲亞臥。
頭未至枕頃於其中間心得無漏解脫。
此是阿難未曾有法。時阿難得阿羅漢已。即說偈言。
 多聞種種說  常供養世尊
 已斷於生死  瞿曇今欲臥
時諸比丘。從毘舍離往王舍城作如是言。
我等先當作何等。為當先治房舍臥具。
先論法毘尼耶。皆言。
先當治房舍臥具。即便治房臥具。
時大迦葉以此因緣集比丘僧。中有陀醯羅迦葉作上座。
長老婆婆那為第二上座。大迦葉為第三上座。
長老大周那為第四上座。時大迦葉。
知僧事即作白。大德僧聽。若僧時到僧忍聽。
僧今集論法毘尼。白如是。
時阿難即從坐起偏露右肩右膝著地合掌。白大迦葉言。
我親從佛聞。憶持佛語。自今已去。
為諸比丘捨雜碎戒。迦葉問言。阿難汝問世尊不。
何者是雜碎戒。阿難答言。時我愁憂無賴失。
不問世尊。何者是雜碎戒時諸比丘皆言。
來我當語汝雜碎戒。中或有言。除四波羅夷。
餘者是雜碎戒。或有言。除四波羅夷十三事。
餘者皆是雜碎戒。或有言。
除四波羅夷十三事二不定法。餘者皆是雜碎戒。或有言。
除四波羅夷十三事二不定法三十事。
餘者皆是雜碎戒。或有言。除四波羅夷乃至九十事。
餘者皆是雜碎戒。時大迦葉告諸比丘言。
諸長老。今者眾人言各不定。
不知何者是雜碎戒。自今已去。應共立制。若佛先所不制。
今不應制。佛先所制。今不應卻。
應隨佛所制而學。時即共立如此制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