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舌-挑撥離間
|
西元2011年2月2日宜蘭發生一起表弟殺死表哥的社會新聞,因為他們的外甥從中造謠挑撥,指稱嫌犯的表哥到處說他壞話,例如說嫌犯不但有前科,還為非作歹等等。嫌犯一時氣憤,竟然拿著木棒往自己的表哥頭部猛砸。案發後,還企圖毀滅證物,逃往山區藏匿。警方連夜搜山,終於逮捕這名狠心的表弟。這起社會事件全是因這名外甥的造謠挑撥所釀成的悲劇新聞。 社會上,不論是在家庭、親朋好友間,甚至在職場裡,都常見這種挑撥離間的惡行。挑撥離間就是佛法的「兩舌」,是十惡業之一。包括胡亂傳話,不論是出於處心積慮或僅因無聊,也不論是否出於貪婪、 嫉妒、憎恨、愚痴,只要造成他人間的猜忌、誤會、與不合,這種行為就算兩舌。 就業力果報而言,如果破壞的是他人的:父、母、子、女、夫、妻或親朋好友的關係,則一旦因緣業力成熟,同樣或更嚴重的惡報就會回到己身,除了來世會下墮三惡道以外,縱然再來人間做人,自己未來的親友關係也會常常莫名其妙的失和或發生衝突。又如果破壞的是僧團的和諧,就是五逆重罪中的「破合和僧」,來世必定下墮地獄長達一劫以上(見北傳四分律)。 本篇經文是選譯自律部,內容是說明「不得挑撥離間」也是屬於比丘應遵守的戒律之一。
選譯自北傳《一切有部毘奈耶》離間語學處第三 中國唐朝 義淨法師 奉召譯 喬正一譯於中華民國一○○年四月二十八日星期四八關齋戒日
有一次,佛陀住在古印度的室羅伐城逝多林給孤獨園林裡。 當時,僧團中的六比丘常常到處挑撥離間,造謠生事,造成僧團的不合。 僧團裡瀰漫著是非,到處烏煙瘴氣。大家彼此互相猜忌,因此無法平靜和樂的相處,而耽誤了修行正業。 這種情形被僧團中一些少欲、知足、樂頭陀行的比丘發現,很不以為然,覺得應矯正這種現象,於是向世尊報告此事。 世尊得知後,便召集所有的比丘,當眾明知而故問六比丘是否四處挑撥滋生事端? 六比丘也坦承。 世尊便斥責六比丘:「你們都不是沙門!你們的所作所為都不是沙門應有的行為!挑撥離間是一種惡行,是不清淨、也不應為。都不是出家人應當有的行為!」 接著,世尊便說了一段發生在遠古以前的往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處叢林,林中有一隻懷了孕的母獅子。凡母獅子要生產的時候,都會先捕獵一些肉,這頭母獅子為了獵物便前往牛群的住處伺機獵食。 當時,有一隻牛剛生了小牛,為保護孩子而跟隨在後。這頭母獅子便出奇不意跳出來突襲母牛,將牛咬死,然後把屍體牽往森林。 小牛為了要吃奶,便跟隨母牛的屍體一起走。 母獅子本來打算殺掉小牛,但後來轉念一想,自己以後生了小獅子,可以讓小牛跟它作伴玩耍,於是暫且放了小牛一條生路。 後來,母獅生了小獅子,且一起撫養小獅與小牛。小獅與小牛漸漸長大。有一天,母獅子即將死亡,臨終前把兩個孩子給叫到面前,要它們義結金蘭,並告誡它們這個世界充斥著喜歡挑撥離間的是非之徒,妄語諂言充滿整個世間,要它們在母獅死後彼此互相照顧,不要聽信背後的流言,也不要受人挑撥。 母獅交代完遺言便死亡了。 所謂:
積聚皆消散 崇高必墮落
母獅死後,它的兒獅子後來以捕獵麋鹿為生,因為獅子吃的都是熱肉及熱血,以此滋養身體,所以日漸長得高大。 而牛則藉由獅子的照顧,因而獲的豐盛的草原,可任意食用,也因此長得形貌肥壯。 獅子每次吃足了新鮮的血肉以後,便回到住處與大牛一起遊戲。 當時,有一隻老狐狸常常跟在獅子的身後尋覓殘食。 有一天,老狐狸很想知道獅子究竟住在何處,便尾隨在獅子身後。 老狐狸赫然發現獅子竟然跟大牛同住在一起嬉戲,便打起壞主意,牠想來個一箭雙雕,把獅子與大牛都吃掉,便以挑撥離間的方法讓他們彼此廝殺。 老狐狸等獅子走開以後,便走到大牛的身邊。 大牛一見老狐狸,問道:「老狐狸,你身體這麼虛弱,怎麼可以再讓溫風吹你的身體?」 老狐狸說:「唉!溫風算什麼?我有如火焰一般灼熱的消息要告訴你。」 大牛好奇的問:「是什麼事?」 老狐狸說:「我曾聽你的獅子好兄弟親口說過,一旦牠找不到肉,就算是牛,牠也一樣會殺來吃。」 大牛一聽,感到很不舒服,便斥道:「你不要胡說,我的母親臨終前曾經告訴過我,我們兄弟兩都是她一手養大,我們應互相信任,不可聽信饞言。」 老狐狸繼續說道:「唉!算我多管閒事吧。真是好心沒好報。」 大牛已經開始動搖了,問道:「你是怎麼看出獅子想要殺我?」 老狐狸見大牛已中計,便繼續挑唆:「獅子走出洞窟時,曾作三次獅子吼,然後四顧張望,接著慢慢走到你這裡,我看那個樣子,就知道牠想殺你。」 老狐狸說完便離去,然後來到獅子這邊,也以類似的內容對獅子說一遍。 老狐狸的挑撥離間,已經成功地在獅子及大牛的心裡埋下了猜忌與不合的種子。 有一天,當獅子走出洞窟時大吼三聲,被大牛看見,終於點燃了導火線,大牛與獅子便互相廝殺,獅子用利爪抓破大牛的脖子,使大牛血流如注;而大牛也不甘示弱,用牛角去頂刺獅子的腹部。 最後,獅子與大牛兩敗俱傷,沒多久都死亡了。 這時,天空中的天神看見了這一幕,便以如下的偈語嘆道: 若聽惡人言 必無賢善事 師子牛相愛 野干令鬥死 上段偈語的大意是說,如果沒有智慧,去聽信惡人的饞言,必將招致毀滅的惡果。 佛陀說到這裡,便告誡所有的比丘:「比丘們,獅子與大牛尚且因老狐狸的挑撥離間而忘記母親的遺訓,更何況是人類?所以你們應當明白挑撥離間的殺傷力非常的巨大,你們千萬不可作這種事。」 但當時佛陀尚未因此事件正式制定戒律。 佛陀接著又說了一個故事: 在過去很久很久以前的叢林裡,有一頭母獅子及一隻母彪,牠們各有一子,彼此后不見后。 有一天母獅子外出找食物,小獅子在森林裡玩遊戲,一不小心就走到母彪的地盤上。 母彪就小獅子很可愛,不忍殺牠,想到可以讓牠跟自己的兒子一起作伴玩耍,便把牠留下。 後來,母獅子回來找不到小獅子,心焦如焚,便四處尋覓,結果看見母彪正以自己的母乳餵養小獅子,心裡很感動,很感激母彪。 母獅與母彪從此後情同姊妹,且相約如果一方出去找食物,另一方就代為看管孩子。 後來小獅子與小彪都長大了,牠們的母親都各自過世,且在臨終前交代獅子與彪要相親相愛,互相照顧,不要聽信離間的饞言。 後來,獅子每次外出獵食,都是吃飽以後才回來。 而彪的習慣不同,每次出去很快就回來。 獅子覺得很奇怪,問道:「為什麼你每次外出都那麼快就回來?」 彪解釋:「因為我先前已經藏了一些肉,所以我都是吃那些肉,所以很快就回來。」 獅子覺得那些肉都已經腐爛,很不新鮮,問道:「你敢吃那些腐爛的肉?」 彪說:「我敢。我不像你這麼能幹,能找得到新鮮的肉,我只好吃腐肉。」 獅子說:「好啦!你以後就跟我一起外出,我會幫你找到新鮮的肉,你不要再吃那些腐肉了。」 同上面的例子,有一隻老狐狸常常跟在獅子的身後吃剩下的殘食。 牠發現獅子與彪常常一起出沒行動,便心生歹念,想來個一箭雙雕,把獅子與彪一起都吃掉。 於是,老狐狸便到獅子面前對獅子說:「獅子啊,我要告訴你一件事。我曾聽你的好兄弟親口抱怨過你,他說:『這隻沒用的食草獅子,每次都只找一些殘肉給我。如果有一天,我真得沒辦法,我一定會把獅子殺來吃掉。』」 獅子聽後覺得很不舒服,罵道:「你不要胡說,我們的母親告訴過我們要彼此信任,我的兄弟絕對不會作這種事。」 老狐狸說:「唉!真是狗咬呂洞賓,好心被雷親。我是同情你死期不遠了,你不信就算了,當我多管閒事吧!」 獅子問:「你是如何看出彪有意要殺我?」 老狐狸見獅子已中計,便繼續挑撥:「每次我看到彪走出洞窟時,都會仰天大吼三聲,然後四顧張望,接著就走到你這裡。那個樣子一看就知道是存心殺你的動作….。」說完便離去。 老狐狸又來到彪的面前,以同樣的方式對彪再說一次。 老狐狸的挑撥離間,已經成功地在獅子與彪之間埋下了猜忌與不合的種子。 有一天,獅子出洞時仰天大作獅子吼三聲,然後四顧張望,走向彪;彪也是仰天大吼三聲,走向獅子。 牠們見對方都做出如老狐狸所說的動作,誤會對方已露殺機, 而皆未曾將為過咎。後於異時師子出窟。奮迅身體三聲哮吼,四顧而望走向彪前。 他們兩個差一點互相廝殺,還好千鈞一髮之際,獅子較為理智,牠先想到自己比彪更加勇猛強健,彪客觀上不可能加害於牠,便想先弄清楚彪在想什麼。 獅子問彪沒有對不起彪,為什麼想殺牠? 彪一時傻眼,牠解釋根本無意殺獅子,都是老狐狸告訴牠獅子要殺牠,所以牠只想先防衛。 獅子一聽便知原來一切都是老狐狸從中搞鬼,便聯合彪一起把老狐狸給吃掉。 這時,天空中的諸神看到這一切,便以如下的偈語嘆道:
不得因他語 棄捨於親友 上段偈語的大意是說,做人不要主太觀,耳根子不要太軟,應保持理智,客觀的分析觀察,才不會輕易的受到他人的挑撥離間,而做出令自己懊悔的事。 佛陀說完以後,便嚴厲的斥責六比丘挑撥離間的惡行,因維護僧團的十種利益,佛陀便當眾制定戒律如下:「若比丘有挑撥離間的惡行,犯波逸底迦。」
離間語學處第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