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丘不得幫助或教人逃漏關稅

 

    逃漏稅,不論古今中外,皆是犯罪的行為。佛弟子,不論出家或在家,更是不得為之。不論是自己逃漏稅,或幫助他人逃漏稅,甚至是教他人逃稅的方法,都算犯戒。

 

選譯自北傳《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

喬正一譯於中華民國一○○年一月十六日星期日

 

有一次,有一名比丘與一位貨物商同行。這位比丘德高望重,有許多學生跟隨他修行。

 

他們一行人都要通關,但因為通關要繳關稅,這位商人為了要逃避關稅,便動起歪腦筋。他跟這名比丘的其中一位徒弟商量道:「尊者啊,你的老師德高望重,如果他要通關,相信關稅單位無人敢檢查他的行囊。可否拜託你將此物寄藏在你的老師的衣囊中,幫助我通過關稅處?」

 

這名比丘的弟子答應了。

 

後來這件事被查到,這名比丘也被舉發。

 

世尊針對上開情形制定戒律,認為應依情節輕重而論處不同的罪責,比丘的弟子如果只是將寄藏物置於他老師的行囊中,便是觸犯了越比尼罪。但他的老師並不知情,所以不犯戒。

 

如果比丘的弟子將寄藏物帶到關稅單位,正準備通關,那就是犯了偷蘭遮罪,同樣他的老師因不知情而不犯戒。

 

若通過關稅處,這名弟子便得波羅夷,他的老師不知情,故不犯戒。

 

若貨物商對這名老師說:「大師啊,您如此德高望重,有這麼多學生跟隨您,可否請您將此物寄藏於你的任何一位徒眾的行囊中,幫助我蒙混通關?」

 

如果,這名老師同意,而將寄藏物置於其徒眾的行囊,便已觸犯越比尼罪。但他的學生並不知情,所以不犯戒。

 

如果這名老師將寄藏物帶到關稅單位,正準備通關,那就是犯了偷蘭遮罪,同樣他的學生因不知情而不犯戒。

 

若通過關稅處,這名老師便得波羅夷,他的學生因不知情,故不犯戒。

 

假設一種情形,比丘與貨物商同行,至聚落邊時,這名比丘至河邊洗手,貨物商問:「長老,您要做什麼?」

 

「我正打算去乞食。」

 

「大師啊,您不用去乞食,我給您食物。但您要答應替我將此物帶出關。」

 

比丘拒絕說道:「不行,世尊有制戒,不許我們夾帶寄藏物通關,幫助逃稅。」

 

這名貨物商又動起歪腦筋,心想將此物繳給關稅單位是損失,送給比丘也是損失,兩者都是一種損失,但聽說送給比丘會有福報,既然這樣,我先暫時送給比丘,等通關後再向他索回。

 

於是,貨物商便對比丘說欲將此物布施,比丘不疑有他,便將此物帶出關外,後來貨物商隨後趕上,對比丘說:「尊者啊,對不起,我必須向您討回剛才布施給你的東西。」

 

比丘不解道:「你不是說欲將此物送給我,以求福報嗎?」

 

貨物商無賴的辯稱:「是沒錯,但我家有妻小要養,還有龐大債務,所以不好意思,請你還給我。」

 

比丘很不高興貨物商的這種不誠實的行為,但還是將此物還給貨物商,因為比丘自始都不知貨物商的詐騙行徑,所以他不犯戒。如果,比丘自始即知貨物商的不良動機,而仍持物出關,就算他後來將東西還給貨物商,仍是觸犯波羅夷。

 

又假設一種情形,若比丘與貨物商同行,貨物商對比丘謊稱:「你不用替我夾帶寄藏物出關,你只要替我保管,我要先去見守關的公務員,等一下你再還我。」

 

比丘答應保管,結果貨物商先自行出關,在關外等候比丘。

 

比丘等候良久卻不見貨物商,因為他也要出關,只好將此物一併帶出關,這種情形比丘便犯波羅夷。

 

如同上開情形一般,若比丘與貨物商同行,但比丘對貨物商說:「如果你不來找我,我就不再替你保管此物。」

 

貨物商自忖比丘雖這麼說,但諒他也不會丟下我的東西,仍逕自出關等候。

 

後來比丘因久等不見人影,便丟下寄放物而自行出關。

 

貨物商責問比丘:「我的東西呢?」

 

比丘怒責道:「你竟敢騙我,我已經跟你說過我不會幫你逃漏關稅,你的東西在關內原地,你自己去找。」

 

這種情形,比丘不犯戒。

 

還有一種情形,比丘與貨物商同行,如同上開情形,比丘對貨物商說:「如果你不回來找我,我就將你的東西寄放在關稅單位,到時你自己去找。」

 

貨物商認為比丘不會這麼做,仍自行先出關。

 

比丘因久候不見人影,故將寄放物置於關稅單位,對公務員說:「有某貨物商將此物託我保管,但我要出關,不得已,所以請你們變賣這個東西,先抽其應繳納的稅,剩餘再還給貨物商。」

 

上開這種情形,比丘不犯戒。

 

再假設另一種情形,靠近比丘精舍旁的大道邊,有比丘在道邊經行。

 

有貨物商對那名經行的比丘說:「我有應稅物,願長老為我持物入城。」

 

比丘雖不同意,但卻教導貨物商逃漏關稅的方法,例如:可穿牆出關,可從籬縫繫穿越出關,可從水瀆中潛逃出關,或可寄藏已稅者的車上,又可寄藏於公家物品中,又可寄藏於奴婢的水瓶中,又可寄寄藏於羺羊毛中…….,凡此教唆他人逃漏稅者,皆犯戒。

 

 

原文/

有比丘與估客共道行。
比丘有大徒眾。時估客便語一比丘言。
汝師大德至關稅處誰敢檢校。汝為我持此物。
寄著汝師衣囊中過此稅處。是弟子即然許。
持其所寄物著師囊中。是弟子得越比尼罪。
師不知無罪。若到稅處弟子得偷蘭罪。師不犯。
若過稅處已弟子得波羅夷。師不犯。
若估客語彼師言。阿闍梨福德之人。
徒眾共行誰當檢校。唯願為我持此少物。
寄著阿闍梨弟子囊中過稅處。彼師即便然可。
取著弟子囊中時得越比尼罪。弟子不知無罪。
若至稅處師得偷蘭罪。弟子無罪。若過稅處師得波羅夷。
弟子無罪。若此俱語俱然許者。
俱得越比尼罪。若至稅處俱得偷蘭罪。
若過稅處俱得波羅夷。若比丘與估客共道行。
至聚落邊比丘洗手。估客問言。長老欲作何等。答言。
我欲乞食去。估客言。阿闍梨莫乞食。我當與食。
便與比丘種種美食。食已語比丘言。
阿闍梨為我持少物過此稅處。比丘言。世尊制戒。
不聽我持應稅物過關邏處。估客念言。
官稅亦失。與比丘亦失。二俱失者。
與比丘可得福德。便語諸比丘可次第住。我欲布施。
估客即便次第布施。各滿缽寶物既布施已。
便先出關外住待諸比丘。諸比丘尋後到。
是估客便禮諸比丘足。白言諸尊見識不。
比丘答言識知。我向者布施不。答言知。
若知者我何以布施。答言。汝欲作福。估客言實爾。
但我妻子當須衣食負債當償。願見還向物。
比丘應語言。弊惡人汝敢欺我。
前言作福而今還索。作是語已彼猶故索。比丘還者不犯。
若本知不實施。比丘為受過稅處。還者波羅夷。
若比丘與估客共行。乃至言。
佛不聽受寄應稅物持過關。估客語比丘言。
不令比丘持此物出關且為我守。我欲暫見守關者。
須臾便還。比丘受寄。估客逕出關外住待比丘。
比丘住久此物無所付。便持過關。
過關者波羅夷。若比丘與估客共道行。
乃至佛不聽比丘受寄應稅物持過關。估客言。
我不令比丘持此物過關。但為我守。我欲暫見守關者。
須臾便還。比丘便為守。
語言汝若不來我捨汝物去。估客復作是念。比丘雖作是言。
終不捨我物去。便出關外住待比丘。
比丘住久而彼不還。便捨物過關而去。
估客語比丘言。我物在何處。比丘瞋言。汝敢戲弄我耶。
我向不言汝須臾不還當捨汝物去耶。
汝物故在本處。自可還取。比丘如是者不犯。
比丘與估客共為伴行。
乃至佛不聽比丘受寄應稅物持過關。估客語比丘言。
我不令比丘持物過關。但為我守。我欲暫見守關者。
須臾便還。比丘為守。即語言。
汝若不還我持汝物寄著守關人邊。估客念言。
比丘雖作是語。何有當持我物寄守關人邊。
便出關外住待比丘。比丘住久而彼不還。
即持其物寄守關人語言。
有如是狀類如是名字估客來者。汝便取其稅直。餘者還之。比丘出關。
估客問言。我物在何處。比丘瞋言。
汝敢戲弄我耶。
我向不言汝須臾不還我持汝物寄守關人邊耶。汝物今在守關人邊。自可往取。
比丘如是者不犯。
比丘精舍近大道邊。有比丘在道邊經行。
估客語比丘言。我有應稅物。
願長老為我持入城。比丘答言。
世尊不聽我持應稅物過彼稅處。然我今當教汝方便。
汝便從我穿牆間去。若籬間去若水瀆中去。
又可寄著已稅者車上。又可寄著王家器中。
又可寄著婢水瓶中。又可寄著羺羊毛中去。
如是指授令入者得越比尼罪。在內指授出外亦如是。
若比丘知物應稅。而不知過稅物。得波羅夷罪。
過此稅物。滿者波羅夷。比丘知過稅物。
得波羅夷。而不知是物應稅過此物。滿者波羅夷。
比丘知物應稅亦知過稅物。得波羅夷。
過此物滿者波羅夷。比丘不知應稅物。
亦不知過稅物。得波羅夷。而過者不犯。何等物不應稅。
何等物應稅。
世尊弟子比丘比丘尼一切外道出家人物。是名不應稅。
若賣買者應輸稅。是名稅分齊。若比丘盜心觸此稅分齊物。
得越比尼罪。乃至滿者波羅夷。

 

 

回上一頁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