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本經中的尸利摩比丘尼即蓮花色比丘尼,與《一切有部毗奈耶》從非親尼受食學處第一的內容完全相同。古印度王舍城曾遭逢嚴重的大饑荒,當時很多人餓死,許多在家人自己都吃不飽,根本就無餘力去供養僧團。但本經中的尸利摩比丘尼(蓮花色比丘尼)因前生累世積下廣大的布施福德善業,使她不受飢荒的影響,仍能獲得豐厚的美食供養,因此被佛陀讚於為比丘尼中福德第一。 佛陀教授的六念法中其中一項即是「念施」,亦即憶念自己慈善佈施及恭敬供養的功德,能令己心平靜、喜樂,進而入定,獲證涅盤。尸利摩是一位非常恭敬僧伽的比丘尼,她深具慈悲心,又能嚴格奉行佛陀戒律,是一位值得大家恭敬讚嘆的長老尼,就讓我們一起來瞭解她何以能獲得佛陀當眾讚譽「福德第一」殊榮的經過。 選譯自《摩訶僧祇律》卷第二十一篇 喬正一白話譯於西元2005/9/1颱風日 重新修訂於西元2019/2/19農曆正月十五日元宵節布薩八關齋戒日 佛陀在大眾面前是如此讚譽尸利摩長老尼:「我聲聞比丘尼中福德第一者為尸利摩比丘尼!」並且為比丘眾立下一條戒律,經過情形是這樣的: 當時,古印度正遭逢飢饉荒難,一般在家人自己都填不飽肚皮,又豈有餘力去照顧出家眾?因此不論是比丘或比丘尼都遇上了乞食的困窘。 有一次,尸利摩比丘尼在乞食時間已到,便穿上進入聚落的法衣,持著缽走入毘舍離城,挨家挨戶地奉行佛陀所教授的乞食正命。 路上她遇見其他比丘,便問道:「尊者,你們有乞得食物嗎?」才說完比丘即無奈地出示空缽。比丘尼看到後,內心難過地想:「他們都是我所尊敬的長老,但卻無法乞得食物。」便將自己缽中的食物分與這名比丘。 比丘得到食物回到精舍,便招喚其餘比丘一起共享。比丘們都好奇地問:「長老,你是從何處得到如此美食?」 答言:「是從尸利摩比丘尼那裡獲得。 諸比丘知道後,便各自前往尸利摩那裡索求食物。就這樣一個接著一個,直到五百名比丘全都獲得食物。 得不到食物的比丘開始依賴尸利摩,一旦日中時分一過,得不到食物的人回到精舍後,第二天清晨朝便著衣持缽,直接到比丘尼精舍門前佇立。 其他比丘尼看到後,便入精舍內告訴尸利摩有很多的比丘在門外在等待佈施,尸利摩總是慈悲地交代其他人將她的衣缽取來,親自供養諸位比丘。就這樣依序供養了五百人後,反而耽誤了自己的用餐,這樣的情形連續持續了三天。 在所有向尸利摩所求食物的比丘裡,有一名比丘未分得食物,這名比丘為確保能分到食物,便尾隨在尸利摩身後,來到一戶人家。 由於先前連續三日都未進食的緣故,尸利摩的身體非常的虛弱,一進到人家家裡便昏倒在地。所有的婦人見狀,都嚇了一跳,立即將尸利摩扶起。 尸利摩比丘尼氣虛地說:「請不要扶我,讓我先正思惟法義(念施)。」 婦人們問道:「為什麼妳昏倒在地後便立即憶念?」 答說:「因我為諸位上尊乞食而自己卻未進食,太過虛弱而昏倒在地。」 尸利摩站起來後拂去身上的塵土,整理好衣服後,便作如是思惟:「能布施者有無上的福利。憶念布施能生歡喜心,因歡喜之故而得清淨三昧(禪定),以三昧(禪定)正觀照見五陰生滅,布施的功德可以美化、莊嚴心識,調伏諸根。」 尸利摩依法念施後即進入金剛三昧(禪定),斷盡一切煩惱,親身為佛法中的三明(天眼明、他心明、宿命明)作證,尸利摩比丘尼此時已證得阿羅漢。 隨後婦人們便帶引尸利摩進入屋內洗澡,敷妥床座讓她安坐,然後再供養她食物。 這名跟隨在尸利摩身後的比丘仍在門外站立,婦人們見到後,擔心他又會向尸利摩索食,便擋住大門。 尸利摩見婦人們遮住大門,便起疑心,想知道為何婦人們這麼做,便傾頭往戶外看,發現這名比丘的衣角,知道又有比丘乞食不得,便說道:「尊者啊,您可以進來取食。」 婦人們實在看不下去了,便勸說:「長老尼啊,您先別管他了,先用餐要緊!」 婦人們決定要將此事通告其他比丘尼,並譏嫌說:「沙門釋子都沒有慈心,明知尸利摩長老尼都已連續三日將自己的食物分給他人而未曾進食,險些喪命,竟然還要向她索食!」 諸比丘知道後立即向世尊報告,世尊便將這些比丘們召喚前來查問有無此事,比丘們也據實回答,於是佛陀便為眾比丘們制下一條戒律:「從今日起,除非比丘尼是出家前的親屬,否則不得從沒有親屬關係的比丘尼那裡自手取食!」
原文: 摩訶僧祇律卷第二十一
尸利摩比丘尼因緣。應廣說。乃至佛語諸比丘。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