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選譯自《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雜事》 唐三藏法師義淨奉皇命召譯 喬正一白話譯於西元2007/2/3八關齋戒日 修訂於西元2019/2/19農曆正月十五日元宵節布薩八關齋戒日 這是發生在古印度室羅伐城的事。 當時有一位婆羅門,是所有婆羅門的導師。他獲得一頭牛,沒多久這頭牛又為他引來了另一頭牛,就這樣一頭接著一頭,婆羅門很快的擁有一大群牛。 婆羅門認為是第一頭牛為他帶來福氣,便決定將它放生。但這頭牛因為老朽無力,到河邊飲水時,竟陷入泥沼不能自出。 剛巧舍利弗尊者從傍經過,見彼沈溺,便以神通觀察這頭牛是否有善根。舍利弗尊者發現這頭牛跟自己有緣,便以神通將其舉出,並除去其污泥,復以水將之洗淨,令其飲飼水草。 舍利弗尊者接著為這頭牛說了以下的三句法:「諸行無常,諸法無我,寂滅為樂。」並叮囑:「牛兒啊,你應當對我生起淨信,對畜生道深自生起厭離之心。」說完後便捨之離去。 當晚這頭牛不幸被野狐所食,它死前想到:「如果那位尊者在我身邊的話,我一定不會遭受到如此不幸。」於是對舍利弗尊者升起尊重之心,死後便轉生到一戶大婆羅門種姓之家。 舍利弗尊者很掛念那頭牛,便決定去看望它。沒想到它竟已一命嗚呼,便以神通觀察尋找它轉生至何處。尊者發現它轉生到婆羅門之家,便以托缽化緣之故常常去探訪。婆羅門夫婦對舍利弗尊者很尊重,接受了三歸五戒。 有一天尊者獨自來到婆羅門家中,長者問道:「尊者,你怎麼沒有侍者呢?」尊者未予回應。 經過八九個月後婆羅門的妻子生了一個男孩,但長相似牛,到滿月之時所有宗親都前來聚會為此兒取名,眾人一致認為此兒相貌似牛王,應與取名為牛主。 牛主漸漸長大,有一天舍利弗尊者問婆羅門夫婦是否肯讓小孩出家,婆羅門夫婦因篤信尊者,便同意讓牛主跟隨舍利弗尊者出家。 牛主出家後很快的獲得阿羅漢果,但由於過去前生的業力,他的咽喉裡有二個喉嚨,一個是將剛吞進的食物儲存再吐出,第二個便將之咽熟吞進胃裡消化。 當佛陀尚未制定過午不食戒的時候,牛主便於私下將吞下去的食物吐出後復食。當佛陀正式制定這項戒律之後他只好吐而外棄,因無進食導致身形羸損。 世尊知道後知而故問阿難:「為何牛主比丘身形羸瘦,憔瘁異常?」 阿難便解釋上情。 佛陀說:「如果是因為宿世業報而天生有兩個咽喉者,吃完飯後可三次嗽口,將咽喉中的殘渣盡數吐出,如此便不構成犯戒。」 後來有比丘用完餐後,喉中仍有殘渣,很不放心自己是否犯戒,佛陀說:「若有這種情況應嗽口,這樣就不犯戒。」 牛主比丘出家後,常常遭到在家人的恥笑及毀謗,他們笑說:「沙門釋子都在作非之事,像牛主這等既醜陋又怪異之人竟然也讓他出家。」 比丘們聽到這種話後立刻向佛陀報告,佛陀心想:「我的聖弟子品德若妙如高山,不應遭受他人輕視。」 世尊對牛主說:「你從今日起不要再住在國內,你去遠方邊地吧。」牛主聽從佛陀的指示。 佛陀接著當眾宣稱:「我所有弟子中,住邊方者,牛主為最。」 這時所有比丘都心生疑惑,問世尊:「牛主比丘過去前生曾作何業?由彼業力雖處人間,卻貌似牛的形狀,並於佛法中出家修行得阿羅漢果?」 佛陀對告所有比丘說:「這位牛主比丘,過去前生所作的業,一旦增長成熟,還須自受。你們仔細的聽好,過去賢劫之中,當人類的平均壽命達二萬歲時,有一位迦攝波佛出現在世間。牛主曾於那位佛陀的僧團中出家修道,他的親教師是一位上首阿羅漢,但年既朽老,其形羸瘠,不能自己用餐。牛主常與其師在托缽後收歛缽器,跟其他比丘一起習誦經法。有一天他的老師因吃的太慢,洗缽稍遲,其他的同學便問為何晚到,牛主解釋是因為他的老師吃太慢。後來又發生同樣的情形,牛主失去耐性生起瞋心,竟斥責他的老師:『你為何老是吃的這麼慢?就像一頭老牛一般!』他的老師心想牛主正在氣頭上,我若解釋只會令他更加生氣,等他氣消了再跟他解釋。等牛主氣消後,老師說:『你可知我是什麼人嗎?』。答稱:『你是在迦攝波佛教法中出家的比丘,我也跟你一樣。』老師又說:『是沒錯!但我於出家人中所應為之皆已做到,我早已斷離所有煩惱,你還不是,你今日對我口出惡言,你應當誠心悔罪,如此惡業方得滅除。』牛主一聽大驚,知自己犯下大錯,立刻對老師至心悔責。」 佛陀接著說:「你們可知否?由於牛主過去前生曾對阿羅漢口出惡言所造之惡業,於五百世中常受牛身,乃至今日殘業未盡,尚作牛形,但由於他曾勤作習誦之事,所以於我法中出家修行,斷諸煩惑,證阿羅漢。」 比丘們又問佛陀:「牛主比丘又是作了何業,得以今日蒙世尊宣稱令住邊方第一?」 佛陀說:「那是由於他過去前生所修梵行及所發願力之故。當時牛主於彼佛出家修業,盡其一生竟無所獲,而他的老師正好是迦攝波佛的所有弟子中,住在邊方受用衣食堪稱為第一。他見此後發如是願:『願我以此勤修梵行之業,於未來世當人類壽命達百歲,有釋迦牟尼佛出現於世間之時,我能於彼教中出家,斷諸煩惑,證阿羅漢,並且如我本師佛弟子中住在邊方,受用衣食第一,我於彼佛弟子之中,受邊方衣食亦復如是。』由於他當時的願力,今受此報。所以你們應當明白黑業有黑報,白業有白報,雜染業有雜染報,你們應當勤修純白淨業,捨離黑、雜二業。」
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雜事 緣在室羅伐城。有婆羅門是教導之首。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