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愚路尊者又名小路,他被佛陀譽為心善解脫第一,主要是因為他照著佛陀的教導,只憑極簡單的「我拂塵」、「我除垢」這兩句話而獲解脫。 小路尊者還是凡夫的時候,資質魯鈍,學習能力甚低,甚至出家後學習記誦一段四句偈,還會唸到後段忘前段,故遭眾人鄙視,差點因此被逐出僧團。後來他因蒙佛親授教法,終擺脫宿世惡業的羈纏,心智大開,甚至正觀內明而獲解脫。
從本篇北傳律文及南傳經籍的記載可歸納出小路尊者獲致愚笨的惡因緣有四: 二、又一次,他與同修一起學習諷誦經偈,他因仗恃天資聰穎,戲弄恥笑不如他的同修,令對方自尊心深受打擊,因而失去信心不再學習經偈。 三、某一世,他為屠夫,鄙視輕賤 及殺害動物。 四、又一世,他學習辟支佛修習禪定,但因不具正見,雖修到無想定,卻誤執頑空,強大定力深深壓抑住他的想蘊(思考、理解與記憶功能)長達八萬四千大劫。 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此生故彼生,此滅故彼滅。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黑業有黑報,白業有白報,雜染業有雜染報。 佛陀雖於南傳巴利增支部中說過凡人造業不是絕對「必定」受報,否則無解脫的可能性,梵行也失去意義等語。但我們必須慎思明辨這句話的前提是此人「正精進」勤修梵行與解脫道,如果此人不夠精進,甚至仍是一名不折不扣的凡夫,尚在六道中流浪,那麼將如北傳經籍所云:「假經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世尊教導我們奉行五戒十善,就是建立在「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將心比心」、「同理心」的精神上,此於北傳雜阿含1044篇可資參照。 本篇因內容過長,故採連載方式收錄。 選譯自《一切有部毗奈耶》第三十一卷 喬正一白話譯於西元2006/10/15 修訂於西元2019/2/19農曆正月十五日元宵節布薩八關齋戒日 這是發生在佛駐錫於古印度室羅伐城逝多林給孤獨園林內時候的事。在這座城市中有一婆羅門,娶妻之後,每生一子沒多久便夭折,終於有一次妻子再度懷孕,婆羅門得知此事後,不喜反憂,終日以手撐頰,懷憂而坐。 他們家附近有一位鄰居,是一位老太太,某日來前探訪這位婆羅門,見他滿臉愁容,便關心地探詢原因,婆羅門告訴這位老太太:「我的妻子福薄,每次剛生下的小孩沒多久便夭折,今日她又再度懷孕,我擔心又會有不幸的事發生。」 老太太聽後建議:「等你妻子分娩之日記得要來通知我。」 終於到嬰兒誕生之日,婆羅門立即派人去通知老婦,老婦一看是誕一男孩,便接過來替男嬰洗澡,拿鮮白的毛氊將嬰兒全身裹住,以高級的生酥放進嬰兒的口內,抱給婢女並交代:「妳抱此兒到十字路口旁等候,若看見有沙門、婆羅門等修行人經過時,妳應慇重致敬對這些修行人說:『這個小孩兒禮聖者足』。到日暮時若還存活,就抱回來;若死掉就隨處丟棄,妳就直接回來。」 婢女照著指示抱嬰兒前往十字路口旁,所有外道修行人於早晨時要禮敬所有天神廟,涉路經過,婢女遙見他們走過來,便向他們致敬,並指著嬰兒說:「聖者,這名小孩禮聖者足。」 修行人也祝福嬰兒:「希望這個小孩無病、長壽,天神擁護。父母所願,悉令圓滿。」 又有許多長年比丘要往室羅伐城乞食,也從這條路經過,婢女見之亦同前告白。 這時所有比丘也如上咒願祝福。 世尊於日初時分著衣持缽,也要進入室羅伐城乞食,也路經此地,這時婢女一見世尊走來,慇重至心五體投地,禮敬世尊後,也指著孩兒合掌對佛說:「此兒禮世尊足。」 世尊也祝福道:「願令此兒無病、長壽,天神擁護。父母所願,悉令圓滿。」 就這樣一直到日暮時分,婢女看見男嬰還活著,便抱回家。 家人急著問孩子是否還活著? 「還活著。」 「妳把他報到哪裡去?」 「就在大路旁。」 父母歡天喜地邀集宗親,舉行大宴會,替這名幸運的嬰兒取名。 眾人商議的結果,一致認為今天這個孩子初生之時就已被置於大路,應該替他取名為大路。 大路童子由於受到充分的照料及栽培,成長得很快,學習能力又超強,舉凡藝能書算等技術,靡不通達。對於於婆羅門的所有儀式,舉凡著衣、噉食、洗淨等各種儀軌,或唱誦音聲等等,盡皆能掌握精要,又通曉四明論解六作業。因為他天資聰穎,具大智慧,很快的就有五百個學生願意跟隨他學習。 譬如有人口渴,若逼他飲鹹水,必將更增乾渴;同理,婆羅門若不能離欲,如貪婬者行慾時,必將更增貪欲。 由於婆羅門未捨染欲,他的妻子沒多久又懷孕了。嬰兒初誕之時仍請老婦來幫忙,老婦一如接生大路的過程,叫婢女抱嬰兒去禮敬修行人。但這回婢女偷懶,把孩子置於小路邊,若見有沙門、婆羅門、外道、內道以及世尊大師等,同前指著嬰兒,請他們為嬰兒祝福咒願。 直至日暮時分,孩兒幸運的存活下來,便抱回去。父母歡喜地問婢女把嬰兒抱去哪裡,婢女說:「小路旁。」父母立即廣設大會替小孩取名,大家認為此兒欲求長命而置於小路旁,應與此兒取名為小路(梵語為:朱荼半託迦。舊稱為:周利槃特迦)。 小路漸漸長大,父母開始安排他上學,老師先教他讀「悉」、「談」二字明咒,豈料他稟性愚鈍,竟唸到「談」忘就「悉」字,或唸到「悉」又忘「談」字。 老師無奈,只好對其父請辭,並抱怨:「自我開始教書以來,曾教過許多學生,但從未見過如此愚鈍的小孩。大路還小的時候,我只要稍稍點他一下,馬上就能領解,而且可以舉一反三。然而這個小孩教他「悉」、「談」二字明咒,竟說『悉』忘『談』,或說『談』忘『悉』。我實在不能再教他其他學問了。」 父親聽到這樣的話,心想:「也不是一切的婆羅門都要學文學,也可以改教他闇誦明咒。」便將小路託付給其他的明師教授。 誦業老師開始教導小路誦明咒,但小路仍是誦「蓬」字就忘「瓮」字,誦「瓮」字又忘「蓬」字。(註:蓬、瓮二聲是婆羅門四明論中秘密之字,也就是咒語之意,能含多義,統攝精神。根據婆羅門教義,凡習誦者,能廣生福智。凡初學者,皆以手逐聲,令其誦習,又稱做闡陀聲,是節斷義。然「悉」、「談」、「蓬」、「瓮」等字不可直翻,是故存其梵韻)。 誦咒老師被小路打敗了,無奈地向其父請辭。 婆羅門自我安慰:「也不是所有的婆羅門都一定要會誦咒,只要是出生種姓婆羅門,自然就能活得很好,又何須如此辛苦?」 由於小路資質愚鈍,所有人都給他取綽號叫「愚路」。 但父親對於愚路卻是多了一份偏愛,只要愚路想要什麼,都必將滿其所願。 眾生皆無法必免老、病、死等無常之苦,後來有一次婆羅門身染重病,雖施加醫藥,但身體仍漸就衰羸,婆羅門自知時日不多,遂於病床前交代大路:「我對你是一點都不擔心,但是愚路就不一樣,我死後希望你念在兄弟情義上,若見他有困難,一定照顧他,請你記住我的話。」 誠如佛所說:「
積聚皆銷散 崇高必墮落 婆羅門交代完後事便斷氣了。兩個孩子都非常地傷心難過,動手打理奠儀,將父親遺體送至森林裡火化。 這時舍利子及大目連與五百比丘來到憍薩羅國,一路遊行至室羅伐城。城中人民聽聞舍利子及大目連與五百比丘將來此地,都出城迎接。 大路於城外的一棵樹下,帶領五百人教授學業,看見大家都出城,便問學徒:「今天這麼多人要去何處?」 「大家都聽說舍利子及大目連與五百比丘要來此地,都出城迎候。」 大路是出身婆羅門種姓,非常驕傲自己的身份地位,聽到這種事不屑地說:「他們兩人有什麼好看的?我聽說他們放棄最上婆羅門種,於第二族剎帝利種沙門喬答摩處而出家。這種人有什麼好歡迎的?」 大路門下有一位名叫摩納縛迦的學生很崇敬三寶,聽到大路語出輕蔑,立即上前稟白老師:「大師千萬不要這樣說,他們獲證聖果,有大威神。如果大師能聽他們說法,相信必當追隨他們出家。」 所有的學徒每遇假日時,或到城市,或往仙渠,或採祠薪,或禮天廟。 因休假學徒都出遊,大路心想:「摩納縛迦如此稱讚佛法,我今天應該私下去聽聽看。」便走出城外,看見一比丘於樹下經行。 大路走到比丘面前問:「比丘,世尊說了多少妙法?」 這位比丘為大路廣說十惡業道與十善果報的分別。 大路一聽立即心生敬信,對比丘說:「我會很快再回來。」便離去。 在第二次的假日,大路又來到這位比丘面前,再次請他說法。 比丘這次為大路解說十二緣生法。 大路聽後倍生深信,說道:「聖者,我很想於善說法律中出家,不知可否在如來門下修梵行?」 比丘心想:「我應幫助他出家,令他駕法轅,令其持法炬。」便對婆羅門說:「就依你的意思。」 婆羅門說:「我是這裡許多學生的老師,不方便在此地出家,我想到別處出家。」 比丘便將他帶到別處,幫助他出家并授圓具出家身份。 比丘說:「如佛所說的基本修行方法有二種:一者讀誦;二者禪思。你對這二種較喜歡哪一項?」 「我兩種都願意學習。」 大路於僧團內開始白天讀誦眾經,沒多久便能精通嫻熟三藏,隨後於初、後夜禪修觀察思惟,很快的斷諸煩惱,證阿羅漢,三明六通,具八解脫,他已如實自知:「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心無障礙,如手撝空,就算以刀割、或以香塗肉身,他的內心都不會再起愛憎。黃金與糞土都他而言沒有任何差別,他對於各種名利,無不棄捨,也因此贏得帝釋天主、梵天、及所有天神的恭敬。 大路證得阿羅漢果後,自忖:「我勤苦讀誦及思惟,如今所應得者今已獲得。我現在應前往室羅伐城,禮世尊足,承事供養。」於是與五百門徒執起衣缽,漸次遊歷至室羅伐城。 待續.........
原文: 如是世尊為諸苾芻制學處已佛在室羅伐城逝多林給孤獨園。於此城中有一婆羅門娶妻之後。 婦每生子便即命終後於異時妻復有娠。時婆羅門知是事已。 以手支頰懷憂而坐。有鄰家老母。來至其所告言。 婆羅門何故懷憂支頰而住。答曰我婦薄福。 每所生子便即命終。今復有娠。設生還死。 寧得不憂。老母報曰。若至汝妻誕孕之日。當宜喚我。 後時其妻至誕生日。即喚老母。 母至婦所見誕一男。老母取兒淨澡浴已。 持鮮白疊周匝裹身。上妙生酥置於口內。 授與使女告云。汝可抱此孩兒安四衢大路。 若見沙門婆羅門行過之時。汝應慇重致敬告諸人言。 此小孩兒禮聖者足。至日暮時若命存者。 即可持歸。若命不存。隨處當棄。汝可歸還。 是時使女隨教抱兒。往四衢大路安在道邊。 諸外道輩。於晨朝時禮諸天廟。涉路而過。 是時使女遙見彼來。遂便致敬。指示孩兒告言。聖者。 此小孩子禮聖者足。彼咒願云。 令汝孩子無病長壽天神擁護。父母所願悉令圓滿。 復有眾多耆年苾芻。入室羅伐城欲行乞食。 亦從此過。使女見之亦同前告白。 時諸苾芻如上咒願。 爾時世尊。於日初分著衣持缽。 入室羅伐城欲行乞食。亦從此過。時彼使女見世尊來。 慇重至心五輪著地。禮世尊已。 指示孩兒合掌白佛。此小孩子禮世尊足。世尊告曰。 令汝孩子無病長壽天神擁護。父母所願悉令圓滿。 如是致敬至日暮時。就觀孩子見命尚存。 抱持歸舍。家人見問孩子活不。報言得活。 又問汝抱此兒安在何處。報云在大路傍。 父母欣悅便集宗親為大宴樂欲與孩兒施立名號。 諸人議曰。 今此孩子初誕生已置之大路宜與此兒名為大路。 (梵云莫訶半託迦)此大路童子由勝資養身速長大。學諸藝能書算等技。廣如上說。 於婆羅門所有法式。著衣噉食洗淨軌儀。 唱誦音聲咸盡其妙。善四明論解六作業。 具大智慧。有五百童子就其受學。 時婆羅門不能離欲。如有說云。若人渴逼便飲鹹水。 渴更增多。如貪婬者習欲之時貪更增長。 婆羅門染欲不捨。婦更有娠。將誕之時還命老母。 其母至已看其誕孕。見產一男。 還復同前淨洗浴已。裹以白疊授與使女。 告云可持此子安大道邊。如前教示。時彼使女稟性懶惰。 便抱孩子置小路邊。 見有沙門婆羅門外道內道及以大師。同前指示。皆為咒願。廣說如上。 至日暮時孩兒存活。 抱持歸舍父母歡喜問使女曰。汝抱此兒安在何處。 報云安小路傍父母即便廣設大會與子立名。 皆云此兒欲求長命置小路傍。 應與此兒名為小路(梵云朱荼半託迦朱荼是小半託迦是路舊云周利槃特迦者訛也)既漸長大令其受學。 其師先教讀悉談章。稟性愚鈍。道談忘悉道悉忘談。 時親教師報其父曰。我昔曾教眾多童子。 未曾見此愚鈍小兒。大路童子少授之時。多所領解。 然此童子道悉忘談道談忘悉。 我實不能教其學問。父聞語已便作是念。 非一切婆羅門皆有文學。宜可教其闇誦明論。 將付明師令教。誦業師乃教誦明論。道蓬忘瓮道瓮忘蓬。 (此蓬瓮二聲是婆羅門四明論中秘密之字能含多義統攝人神習誦之者廣生福智凡厥初學皆以手逐聲令其誦習亦云闡陀聲是節斷義然悉談蓬瓮字不可翻是故存其梵韻)。 是時彼師告其父曰。我昔曾教眾多童子。 未曾見此愚鈍小兒。道蓬忘瓮道瓮忘蓬。 我實不能教其誦習。時婆羅門聞斯語已。 復作是念。非一切婆羅門皆能誦習。 但作種姓婆羅門自然得活。亦何事辛苦。 由此童子稟性愚鈍。時人皆悉喚為愚路。父於愚路偏鍾愛念。 有請召處必將隨逐。 後於異時父婆羅門身嬰重病。雖加醫藥漸就衰羸。告大路曰。 我歿世後汝無憂慮。然愚路無識。 爾勿見輕安危共同始終相濟盡兄弟義。當憶吾語。 如佛言曰。 積聚皆銷散 崇高必墮落 會合終別離 有命咸歸死 說是語已即便命終。二子悲號具辦凶禮。 送至林所焚燒既訖。懷憂而歸。 是時舍利子及大目連。與五百苾芻詣憍薩羅國。 人間遊行至室羅伐城。城中人眾聞舍利子及大目連。 與五百苾芻欲來至此。出城迎接。爾時大路。 於此城外在一樹下。領五百人授其學業。 見諸大眾俱共出城。問學徒曰。 今此人眾欲何處去。學徒報曰。此諸人眾聞舍利子及大目連。 與五百苾芻欲來至此。共出迎候。 大路問曰。彼二人者有何可觀。 我昔聞彼俱棄最上婆羅門種。於第二族剎帝利種沙門喬答摩處。 而為出家。何足迎也。 彼門人中有摩納縛迦崇重三寶。前白師曰。大師勿作是語。 彼獲聖果有大威神。若大師聞彼說法。 必當隨從而求出家。時諸學徒。 每於假日或觀城市或往仙渠。或採祠薪或禮天廟。 後因休假學徒出行。大路念曰。摩納縛迦稱讚佛法。 我今宜可竊往聽之。便出城外見一苾芻樹下經行。 往詣其所告言。苾芻。世尊妙法為說多少。 時彼苾芻即為廣說十惡業道十善果報。 大路聞已心生敬信。告言苾芻。我當不久還更重來。 遂捨而去。於後假日重詣彼苾芻所。 還請說法。苾芻即為廣說十二緣生。 彼既聞已倍生深信。白言聖者。 我頗得於善說法律而為出家在如來所修梵行不。時彼苾芻作如是念。 我今宜可許其出家。令駕法轅令持法炬。 告婆羅門曰。隨汝意樂。婆羅門曰。 我於此處眾所知識。不能出家。當詣他方為出家事。 苾芻遂即將向餘處。而與出家并授圓具。 告言具壽。如佛所說有二種業。一者讀誦。 二者禪思。於此二中汝樂何事。 答曰鄔波馱耶二種俱作。便於晝日讀誦眾經。 未久之間善閑三藏於初後夜觀察思惟。斷諸煩惱證阿羅漢。 三明六通具八解脫得如實知。我生已盡。 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 心無障礙如手撝空。刀割香塗愛憎不起。 觀金與土等無有異。於諸名利無不棄捨。釋梵諸天悉皆恭敬。 爾時大路。既得果已便自生念。 我比讀誦勤苦思惟。所應得者今已獲得。 我今宜往室羅伐城。禮世尊足承事供養。 遂與五百門徒執持衣缽。漸次遊歷至室羅伐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