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經與《雜阿含經》第1157篇、巴利語聖典《相應部》第7經、第12經《Udayasutta》的內容完全相同。

    為何佛陀在說法之後,不再接受在家人的供養?因為法義無上尊貴,若於說法後立即接受在家人的供養,無異將法義貶抑與一般商品同樣的價值,在家人欲供養植福,務須注意此節。

選譯自《別譯雜阿含經》第八○篇

喬正一白話譯於西元二○○三年十一月三十日八關齋戒日

修訂於西元2020/10/31農曆九月十五日布薩八關齋戒日

    我是這樣聽說的:

  有一次佛陀暫時住在古印度的舍衛國祇樹給孤獨精舍之內。當時佛陀在早上的時候,穿好袈裟,拖著缽,走入舍衛城內依序向信眾乞食。當佛陀來到一位名叫婆羅突邏闍的大婆羅門家前時,婆羅突邏闍大婆羅門便立即清洗雙手,將佛陀的缽拿過來,盛滿美食,然後再恭敬地奉獻給佛陀。

  第二天、第三天,佛陀都來到婆羅突邏闍大婆羅門的家接受婆羅門的供養,婆羅突邏闍大婆羅門開始心生厭煩,心想:「這位剃除鬢髮的沙門,怎麼這麼不懂人情世故?竟然自以為是跟我很熟的老朋友一樣常常跑來我家乞食,真討厭。」

  這時佛陀以他心通知道了大婆羅門心裡在想什麼,為了讓婆羅門產生信心,便對大婆羅門說了一段偈語解釋經常佈施供養的功德:「

  猶如天上如果經常下雨,便能經常幫助五榖成熟。

  如果有德的修行人經常前來乞食,而施主也能經常佈施供養的話,那麼這位施主未來也必將常常重生於天界,也能夠常常承受幸福美好的善果。

  就像婦女經常地懷孕,自然也必將經常地分娩。

  就像經常地擠牛乳,便能常常享用到酥酪。

  就像經常地出生,必會經常死亡,也就必然會經常承受憂悲苦惱,也必然經常有埋葬屍體的墳塚。

  如果能夠斷除再生的原因,就不會產生未來有,便能停止這種經常輪迴的現象。不會再經常地出生,就不會再經常地死亡,也就不會再常常憂悲苦惱。」

  婆羅門有深厚的宿世善根,他聽完佛陀的偈語之後,立即產生了堅定的信心,因為信心清淨的緣故而產生了無比的歡喜,便立刻將佛陀的缽拿過來,盛滿種種美食,奉獻給佛陀。

    然而佛陀卻拒絕接受這一次的食物,佛陀表示這是因為在說完法之後才供養的食物,都是不如法的供養。

  婆羅門為難地說:「可是佛陀啊,這份食物是專誠供養您的,如果您不接受,我又應該佈施給誰呢?」

  佛陀說:「在這宇宙中我從來沒有發現有哪一個天魔、天神乃至梵天有這個資格能吃得下這份食物,更遑論能如法消化這份食物。」

  佛陀接著說:「婆羅門,請你現在找一處沒有蟲子寄生的水,將這份食物倒置在水中。」

  婆羅門照著佛陀的指示覓得一處無蟲水,將食物倒置在水中。只見水中突然冒起了煙,並且劈啪滋滋作響,甚至發出了巨大的爆裂聲。

  婆羅門看到了這一幕奇景之後,認為佛陀有不可思議的功德及神通,才會有這種能讓水冒煙、劈啪滋滋作響且發出巨大爆裂聲的奇蹟。於是他頂禮佛足,表示願意加入僧團,追隨佛陀出家。

  佛陀便簡單說了一聲:「善來!比丘。」,婆羅門的鬢髮便自動掉落,穿上袈裟,成為一名具足戒比丘。

  婆羅門出家後,晝夜精勤,保持正念,信念堅定,沒多久便能自知自證:「我生已盡,所作已辦,梵行已立,不受後有」,如今他已是一位證得心解脫的阿羅漢。

 

(八)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於其晨朝著衣持缽。
入舍衛城。次第乞食。
次到婆羅突邏闍大婆羅門家。時婆羅門清淨澡手。即取佛缽。
盛滿美飯。以奉世尊。於第二日及第三日。
亦次乞食。至婆羅突邏闍。婆羅門作是念。
今此剃髮沙門數來乞食。似我知舊。佛于爾時。
知婆羅門心之所念。即說偈言
 天雨數數降  五穀數數熟
 道人數數乞  檀越數數與
 數數生天上  數數受果報
 婦女數懷妊  數數生子息
 數數[(-)/]牛乳  數數得酥酪
 數數受於生  數數消滅盡
 數數至於死  數數悲苦惱
 亦復數數燒  數數埋塚墓
 得斷後有道  則止不數數
 若不數數生  亦不數數死
 得不數數憂  亦不數號哭
 爾時婆羅門  聞說是偈已
 心生最上信  踊躍甚歡喜
 即取世尊缽  盛滿種種食
 欲以授與佛  佛不為其受
 所以不受者  為說法偈故
時婆羅門白佛言。世尊。我於今者所施之食。
奉上如來。世尊不受。當以與誰。佛言。
我不見沙門婆羅門。若魔若梵。若食此食。
有能如法得消化者。佛復言。此食宜應若置無虫水中。
無虫草中。時婆羅門承佛教敕尋以此食。
置無虫水中。即時熾然煙炎俱出。[-+(-+)][-+(-+)]振爆。
聲大叫裂。婆羅門作是言。
沙門瞿曇所為神足。實為希有。於少食中。尚作此變。
婆羅門見斯事已。即詣佛所。頂禮佛足。白佛言。
唯願世尊。聽我出家。佛言。善來比丘。鬚髮自落。
法衣著身。便成沙門。獲具足戒。此族姓子。
信家非家。出家修道。晝夜精勤。正念覺意。
在前志念堅固。所作已辦。梵行已立。自身取證。
不受後有。成阿羅漢。心善得解脫

 

雜阿含1157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世尊晨朝著衣持鉢,入王舍城乞食。
  次第行乞,至火與婆羅門舍。
  火與婆羅門遙見佛來,即具眾美飲食,滿鉢與之。
  如是,二日,三日,乞食復至其舍。
  火與婆羅門遙見佛來,作是念:
  「禿頭沙門何故數來,貪美食耶?」
  爾時,世尊知火與婆羅門心念已,即說偈言:
  「{}[]天日日雨,田夫日夜耕,數數殖種子,是田數收穀。
   如人數懷妊,乳牛數懷犢,數數有求者,則能數惠施,數數惠施故,常得大名稱。
   數數棄死屍,數數哭悲戀,數數生數死,數數憂悲苦,數數以火燒,數數諸蟲食。
   若得賢聖道,不數受諸有,亦不數生死,不數憂悲苦,不數數火燒,不數諸蟲食。」
  時,火與婆羅門聞佛說偈,還得信心,復以種種飲食,滿鉢與之,世尊不受,以因說偈而施故,復說偈言:
  「因為說偈法,不應受飲食,當觀察自法,說法不受食,婆羅門當知,斯則淨命活。
   應以餘供養,純淨大仙人,已盡諸有漏,穢法悉已斷。
   供養以飲食,於其良福田,欲求福德者,則我田為良。」
  火與婆羅門白佛:
  「今以此食,應著何所?」
  佛告婆羅門:
  「我不見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天神、世人,有能食此信施,令身安樂,汝持是食去,棄於無蟲水中,及少生草地。」
  時,婆羅門即以此食,持著無蟲水中,水即煙出,沸聲啾啾,譬如:鐵丸燒令火色,擲著水中,水即煙起,沸聲啾啾亦復如是,婆羅門持此飲食著水中,水即煙出,沸聲啾啾。
  於時,火與婆羅門歎言:
  「甚奇!瞿曇!大德大力,能令此食而作神變。」
  時,火與婆羅門因此飯食神變,得信敬心,稽首佛足,退住一面,白佛言:
  「世尊!我今可得於正法中出家受具足,修梵行不?」
  佛告婆羅門:
  「汝今可得於正法中出家受具足。」
  彼即出家已,作是思惟:所以族姓子剃除{髮鬚}[鬚髮],著袈裟衣,正信非家出家學道,……乃至得阿羅漢,心善解脫。

 

巴利語經文
SN.7.12/(2). Udayasutta
   198. Sāvatthinidānaṃ. Atha kho bhagavā pubbaṇhasamayaṃ nivāsetvā pattacīvaramādāya yena udayassa brāhmaṇassa nivesanaṃ tenupasaṅkami. Atha kho udayo brāhmaṇo bhagavato pattaṃ odanena pūresi. Dutiyampi kho bhagavā pubbaṇhasamayaṃ nivāsetvā pattacīvaramādāya yena udayassa brāhmaṇassa nivesanaṃ tenupasaṅkami …pe… tatiyampi kho udayo brāhmaṇo bhagavato pattaṃ odanena pūretvā bhagavantaṃ etadavoca – “pakaṭṭhakoyaṃ samaṇo gotamo punappunaṃ āgacchatīti.
   “Punappunañceva vapanti bījaṃ, punappunaṃ vassati devarājā.
   Punappunaṃ khettaṃ kasanti kassakā, punappunaṃ dhaññamupeti raṭṭhaṃ.
   “Punappunaṃ yācakā yācayanti, punappunaṃ dānapatī dadanti.
   Punappunaṃ dānapatī daditvā, punappunaṃ saggamupenti ṭhānaṃ.
   “Punappunaṃ khīranikā duhanti, punappunaṃ vaccho upeti mātaraṃ.
   Punappunaṃ kilamati phandati ca, punappunaṃ gabbhamupeti mando.
   “Punappunaṃ jāyati mīyati ca, punappunaṃ sivathikaṃ haranti.
   Maggañca laddhā apunabbhavāya, na punappunaṃ jāyati bhūripaññoti .
   Evaṃ vutte, udayo brāhmaṇo bhagavantaṃ etadavoca– “abhikkantaṃ, bho gotama …pe… upāsakaṃ maṃ bhavaṃ gotamo dhāretu ajjatagge pāṇupetaṃ saraṇaṃ gatan”t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