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二章經》有云:「有勢不凌難」。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有很多的人若一朝得勢,很難不會有仗勢凌人的心態。

    話說在中國明朝有一位狀元,名叫舒芬。因為他身居輔佐皇帝的要職,在當時可說是位高權重的高官。

    有一天,他接到家人十萬火急的家書,說他老家的鄰居為了要建一座牆,竟膽敢侵占他老家的土地。他的家人希望藉他的權勢給對方一個教訓。

    豈料,舒芬看完家書後竟莞爾一笑,只簡單的寫了一首下面的詩回覆家人:

千里家書只為牆,讓他幾分又何妨?

 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善哉啊~善哉。這位舒芬先生的胸襟真是大,他真的已做到了佛教的「有勢不凌」的品德。

    當知權勢、榮譽等福報皆是過去宿世福德因緣所感,今生方能順利得之,倘若一旦福緣耗盡則一切都將歸零。是以,權勢、名利等均屬無常之緣生現象,不可能永遠依靠,一旦因緣散去,均如過往雲煙,自己終究還是得要面對過去因仗勢欺人所結下的惡緣,面對各路的冤親債主上門討債及種種不如意的惡果報。

    本經與巴利聖典《相應部》第21經的《低沙經》的內容完全相同。經中的低沙尊者應該是僧團中的六比丘之一,他因為仗著自己是佛陀的堂兄弟,在僧團中總是為所欲為,不接受規勸,表現與態度都很差而受到排擠,因此很生氣與沮喪。

    有一天,他被佛陀叫去,佛陀告訴他不要發怒或動輒與人結怨,更不要仗勢凌人,因為這些都是修行路上的障礙,應當要謙卑柔軟,與人和睦相處,按照佛陀的教法修梵行。

選譯自《雜阿含經》第1068

喬正一白話譯於西元2015/7/30農曆六月十五日之八關齋戒日

  我是這樣聽聞的:

    有一次,佛陀住在古印度的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林裡。

    僧團中有一位低沙尊者,因為仗著自己是佛陀的堂兄弟,在僧團中總是為所欲為,不接受規勸,表現與態度都很差而受到排擠,因此很生氣與沮喪。

    於是乎,有許多比丘跑去跟佛陀報告這件事。

    世尊得悉後,便交代一名比丘說:「你去找低沙比丘,就告訴他:『低沙!大師在叫你!』」

    低沙比丘聽到佛陀在叫他,立刻趕到佛陀的面前,他跪在地上,稽首頂禮佛足,然後起身恭敬地站在一旁。

    佛陀問低沙:「人家都說你仗著是我的堂兄弟,在僧團中總是為所欲為,不接受規勸。這件事是真的嗎?』」

    「是真的,世尊!」

    「你不應該如此!你應該要這麼想:正因為我是佛陀的堂兄弟,所以在僧團中更要謹言慎行。」

    這時,世尊說了以下的偈言:

「善哉汝低沙!離瞋恚為善,莫生瞋恚心,瞋恚者非善。
   若能離瞋慢,修行軟下心,然後於我所,修行於梵行。」

    上面偈語的意思是佛陀告訴低沙比丘不要發怒或動輒與人結怨,更不要仗勢凌人,因為這些都是修行路上的障礙,應當要謙卑柔軟,與人和睦相處,按照佛陀的教法修梵行。

    當佛陀說完後,低沙比丘心生歡喜、隨喜,起身作禮而離去。

原文/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尊者低沙自念:「我是世尊姑子兄弟。」故不修恭敬,無所顧錄,亦不畏懼,不堪諫止。
  時,有眾多比丘往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
  「世尊!尊者低沙,自念是世尊姑子兄弟,故不修恭敬,無所顧錄,亦不畏懼,不堪諫止。」
  爾時,世尊告一比丘:
  「汝往詣低沙比丘所,語言:『低沙!大師語汝。』」
  時,彼比丘受世尊教,往語低沙比丘言:「世尊語汝。」
  低沙比丘即詣佛所,稽首佛足,退住一面。
  佛告低沙:
  「汝實作是念:『我是世尊姑子兄弟,不修恭敬,無所顧錄,亦不畏懼,不堪忍諫不?』」
  低沙白佛:「實爾,世尊!」
  佛告低沙:
  「汝不應爾!汝應念言:『我是世尊姑子兄弟,故應修恭敬,畏懼,堪忍諫止。』」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善哉汝低沙!離瞋恚為善,莫生瞋恚心,瞋恚者非善。
   若能離瞋慢,修行軟下心,然後於我所,修行於梵行。」
  佛說此經已,低沙比丘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巴利語經文
SN.21.9/ 9. Tissasuttaṃ
   243. Sāvatthiyaṃ viharati. Atha kho āyasmā tisso bhagavato pitucchāputto yena bhagavā tenupasaṅkami upasaṅkamitvā bhagavantaṃ abhivādetvā ekamantaṃ nisīdi dukkhī dummano assūni pavattayamāno. Atha kho bhagavā āyasmantaṃ tissaṃ etadavoca – “kiṃ nu kho tvaṃ, tissa, ekamantaṃ nisinno dukkhī dummano assūni pavattayamāno”ti? “Tathā hi pana maṃ, bhante, bhikkhū samantā vācāsannitodakena sañjambharimakaṃsū”ti. “Tathāhi pana tvaṃ, tissa, vattā no ca vacanakkhamo; na kho te taṃ, tissa, patirūpaṃ kulaputtassa saddhā agārasmā anagāriyaṃ pabbajitassa, yaṃ tvaṃ vattā no ca vacanakkhamo. Etaṃ kho te, tissa, patirūpaṃ kulaputtassa saddhā agārasmā anagāriyaṃ pabbajitassa– ‘yaṃ tvaṃ vattā ca assa vacanakkhamo cā’”ti.
   Idamavoca bhagavā. Idaṃ vatvāna sugato athāparaṃ etadavoca satthā–
   “Kiṃ nu kujjhasi mā kujjhi, akkodho tissa te varaṃ;
   Kodhamānamakkhavinayatthañhi, tissa brahmacariyaṃ vussatī”ti. Navama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