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諦渴愛【大樹喻】

 

 

  

當一棵大樹因天災或壽終正寢而倒下時,我們會為它嘆息不已。但是,在大樹死亡的同時,卻同時提供了另一些生命茁壯的機會。因為它的倒下,使它原本所佔據的空間得以騰出,讓鬱密的森林有了光線滲透的機會,也讓喜愛陽光的其他植物,有了生長的契機。而斷裂的樹幹則是一個新生命的起源,蕈類藉由樹幹裡的有機物質提供養分,新的大樹又開始生長。 

這種大自然不斷地演替與循環的現象,就是「生滅法」,是「成」、「住」、「壞」、「空」,是「輪迴」,而那尚未斷盡生機的樹幹,則是「緣起」,也是四聖諦中的「集諦」。因此,佛陀常常以尚未斷盡生機的樹幹來比喻生死輪迴的苦因,又另以徹底截斷根部、斷盡生機的枯樹,來比喻解脫。

當我們走在充滿綠蔭的林間時,不妨聆聽大自然為我們演說的佛法,多多觀察,去感受這些生生不息的生命,不斷的演替與循環。本經文就是佛陀以大樹生長的過程為例,說明促使生死輪迴的苦因就是渴望再生的「愛欲」與「執取」,就是「無明」。

選譯自北傳《雜阿含經》第283

喬正一白話譯於中華民國一○一年一月八日星期日八關齋戒日

我是這樣聽說的:

有一次,佛陀住在古印度的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林內。

當時,世尊是這樣子告訴所有的比丘們:「當六根對應外境的六塵時,一旦有了染著、眷念,心受制於外境,如此貪愛便會產生;有了愛戀,就會有執取;有了執取,便有未來的生命;有了生命,便有老、病、死,以及各種憂傷、悲苦、煩惱。就是這樣,所有的苦皆由此而生。」

「譬如有人種一棵樹,一開始幼苗既小又軟弱,主人為了愛護小樹苗,會用泥土或肥料培養其根部,隨時溉灌,注意冷暖的調適,在這些良好的條件及環境下,這棵樹便能順利的長大。同樣的道理,比丘們!當六根對應外界的六塵時,若產生貪欲識,便有染著,而染著就好比樹苗的養分,會產生恩愛及眷戀;有了恩愛及眷戀,便有執著及抓取;有了執取便衍生未來的生命;有了生命,就有老、病、死、以及無窮的憂傷、悲苦、及煩惱,就是這樣,所有的苦皆由此而生。」 

「如果,當六根對應外在的六塵,能以無常的角度仔細的觀察,觀察一切不離緣起緣滅,遠離貪欲、情慾、及性慾,心向寂滅、及放捨,不生眷戀與顧念,心不為貪欲所繫縛。如此愛戀就能息滅;愛戀一旦息滅,則執著與抓取跟著息滅;執取一滅,就不會再有來生;沒有了來生,就不用再經歷老、病、死、憂傷、悲苦、及各種無窮無盡的煩惱,就是這樣,一切的苦便能消滅。」

「猶如種樹,一開始樹苗既小又軟弱的時候,不加以愛護,不令其安隱,也不用泥土或肥料來培養其根部,不隨時溉灌,冷暖不適,如此這棵樹苗便無法順利的生長。假設再將其根部徹底截斷,或截其枝,段段斬截,分分解析,任令其風飄日曬,或以大火焚燒,將其燒成焦芽;或讓它受強風吹襲,或將它投擲於流水。比丘們!你們覺得如何?這棵小樹苗經此摧殘以後,未來還能長成大樹嗎?」

「不能,世尊!」

「同樣的道理,比丘們!當六根對應外在的六塵,若能以無常觀,住生滅觀、無欲觀、滅觀、捨觀,不生眷戀及顧念,心不受貪欲所縛著,如此愛戀便能息滅;愛戀若息滅,則執著及抓取就息滅;執取一滅,就沒有來生;沒有了來生,就不用再承受老、病、死、憂傷、悲苦、煩惱等無謂的折磨,就是這樣,一切的苦便能消失。」 

佛陀說完以後,所有的比丘都心生歡喜,並依法奉行。

 

雜阿含283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若於結所繫法隨生味著、顧念、心縛,則愛生;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病死、憂悲惱苦,如是,如是,純大苦聚集。
  如人種樹,初小軟弱,愛護令安,壅以糞土,隨時溉灌,冷暖調適,以是因緣,然後彼樹得增長大,如是,比丘!結所繫法,味著將養,則生恩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病死、憂悲惱苦,如是,如是,純大苦聚集。
  若於結所繫法隨順無常觀,住生滅觀、無欲觀、滅觀、捨觀,不生顧念,心不縛著,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病死、憂悲惱苦滅,如是,如是,純大苦聚滅。
  猶如種樹,初小軟弱,不愛護,不令安隱,不壅糞土,不隨時溉灌,冷暖不適,不得增長,若復斷根截枝,段段斬截,分分解析,風飄日炙,以火焚燒,燒以成糞,或颺以疾風,或投之流水,比丘!於意云何?非為彼樹斷截其根,乃至焚燒,令其磨滅,於未來世成不生法耶?」
  答言:「如是,世尊!」
  「如是,比丘!於結所繫法隨順無常觀,住生滅觀、無欲觀、滅觀、捨觀,不生顧念,心不縛著,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病死、憂悲惱苦滅,如是,如是,純大苦聚滅。」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回上一頁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