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諦-渴愛【大樹喻】
|
當一棵大樹因天災或壽終正寢而倒下時,我們會為它嘆息不已。但是,在大樹死亡的同時,卻同時提供了另一些生命茁壯的機會。因為它的倒下,使它原本所佔據的空間得以騰出,讓鬱密的森林有了光線滲透的機會,也讓喜愛陽光的其他植物,有了生長的契機。而斷裂的樹幹則是一個新生命的起源,蕈類藉由樹幹裡的有機物質提供養分,新的大樹又開始生長。 這種大自然不斷地演替與循環的現象,就是「生滅法」,是「成」、「住」、「壞」、「空」,是「輪迴」,而那尚未斷盡生機的樹幹,則是「緣起」,也是四聖諦中的「集諦」。因此,佛陀常常以尚未斷盡生機的樹幹來比喻生死輪迴的苦因,又另以徹底截斷根部、斷盡生機的枯樹,來比喻解脫。 當我們走在充滿綠蔭的林間時,不妨聆聽大自然為我們演說的佛法,多多觀察,去感受這些生生不息的生命,不斷的演替與循環。本經文就是佛陀以大樹生長的過程為例,說明促使生死輪迴的苦因就是渴望再生的「愛欲」與「執取」,就是「無明」。 選譯自北傳《雜阿含經》第283篇 喬正一白話譯於中華民國一○一年一月八日星期日八關齋戒日 我是這樣聽說的: 有一次,佛陀住在古印度的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林內。 當時,世尊是這樣子告訴所有的比丘們:「當六根對應外境的六塵時,一旦有了染著、眷念,心受制於外境,如此貪愛便會產生;有了愛戀,就會有執取;有了執取,便有未來的生命;有了生命,便有老、病、死,以及各種憂傷、悲苦、煩惱。就是這樣,所有的苦皆由此而生。」
「如果,當六根對應外在的六塵,能以無常的角度仔細的觀察,觀察一切不離緣起緣滅,遠離貪欲、情慾、及性慾,心向寂滅、及放捨,不生眷戀與顧念,心不為貪欲所繫縛。如此愛戀就能息滅;愛戀一旦息滅,則執著與抓取跟著息滅;執取一滅,就不會再有來生;沒有了來生,就不用再經歷老、病、死、憂傷、悲苦、及各種無窮無盡的煩惱,就是這樣,一切的苦便能消滅。」 「猶如種樹,一開始樹苗既小又軟弱的時候,不加以愛護,不令其安隱,也不用泥土或肥料來培養其根部,不隨時溉灌,冷暖不適,如此這棵樹苗便無法順利的生長。假設再將其根部徹底截斷,或截其枝,段段斬截,分分解析,任令其風飄日曬,或以大火焚燒,將其燒成焦芽;或讓它受強風吹襲,或將它投擲於流水。比丘們!你們覺得如何?這棵小樹苗經此摧殘以後,未來還能長成大樹嗎?」 「不能,世尊!」 「同樣的道理,比丘們!當六根對應外在的六塵,若能以無常觀,住生滅觀、無欲觀、滅觀、捨觀,不生眷戀及顧念,心不受貪欲所縛著,如此愛戀便能息滅;愛戀若息滅,則執著及抓取就息滅;執取一滅,就沒有來生;沒有了來生,就不用再承受老、病、死、憂傷、悲苦、煩惱等無謂的折磨,就是這樣,一切的苦便能消失。」 佛陀說完以後,所有的比丘都心生歡喜,並依法奉行。
雜阿含283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