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本經與《別譯雜阿含經》第281經、《中阿含經》第135經、《長阿含經》第16經、巴利聖典《長部》第31經《辛額勒經》(《 Siṅgālasuttaṃ》)等經文的內容皆完全相同。四阿含經與巴利聖典的內容多相應,皆為佛所說,應平等受尊重與重視。 很多人誤會佛陀不關心入世疾苦,以為佛法的重心在出世解脫煩惱。事實上,佛陀也非常關心在家人現實的生活問題,尤其重視理財之道,畢竟一個在家人都照顧不好自己,使自己的人生一團混亂,又如何侈談解脫?本篇即是非常難得的一篇經文,經中是由一位天神的發問,而導引出佛陀教導在家人的安身立命之道。 選譯自《雜阿含經》第(一二八三)篇 喬正一白話譯於西元二○○四年二月一日八關齋戒日 我是這樣聽說的: 有一次,佛陀住在古印度的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林內。當時有一位天神,容貌俊美絕倫,整個園林都籠罩在他身上所散發的祥光之中。他在約凌晨兩點至六點的時間來到了佛陀面前。 他恭敬的頂禮佛足後,便問道:「佛陀啊,請問一般在家人該怎麼做,才是以智慧謀取財富?又為什麼同樣都是理財,有人能因此致富,有人卻仍貧乏拮据?」 佛陀回答:「一開始,應該要努力學習並充實專業技能,以自己的專業、知識、技能來賺取財富。 獲得財富後,應該將它們分成四等份: 第一份,作為自己日常生活或家用所需; 其中兩份,用來作為營業的資本或投資; 最後一份,要好好的儲存起來,以備將來遇到貧乏或急需的時候可以應急。 在營生事業方面,一般來說,依士農工商等職業區分,又可分為: 一、農耕園藝事業; 二、商務貿易事業; 三、畜養牛羊以生孳息; 四、投資不動產以求利潤; 五、從事建築或景觀設計業。 以上只是約略舉例,但不管在家人從事何種行業,都應該要把握一種原則,那就是敬業的態度,使專業技能精益求精,便能贏得他人的信任與尊重,日子自能過得平安又喜樂,如此財富將猶如群蜂逐蜜,眾蟻聚窩,滾滾而來。 累積了財富以後,要好好的守住,不可揮霍浪費,切不可將財富委託給太過年老、或年幼無經驗、或無知無識的大老粗保管。 也不可將財富存放到太遠的地方,也不可託付給不認識或不熟識的人保管。 不可聽信奸詐狡猾之徒的意見,也不可倚靠貪婪及自私自利的人。 要有識人之明,應器重有辦事能力的人,遠離那些成事不足、敗事有餘之輩。 要選擇能相知相惜的善友,而所謂的善友或知己,至少必須具備聰明及有品德等兩種基本的條件,對待他們必須如同親兄弟一般,如此便能從善友中獲得極大的利益。 在家人及親屬中,應扮演如牛王照顧牛群的角色,對於親人及家屬,應各隨其所需,給予錢財及飲食。 一個在家人如果在平時能做到以上的修行,那麼當他壽命結束以後,一定可以生天,享受無法言喻的歡樂。」 這位天神聽完佛陀的啟示以後,心中非常的歡喜,便誦出以下的偈言讚美佛陀是一位完美的智者,也是一位徹底熄滅煩惱的聖人:
「久見婆羅門 逮得般涅槃 |
|
(一二八三)如是我聞。一時。 巴利語經文 DN.31/(8) Siṅgālasuttaṃ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