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言蜚語經

 

      本經與《別譯雜阿含經》第364經及南傳巴利語佛經《相應部》第98經的內容相同。

    本經的內容非常生動有趣,也帶給我們很多的啟示。本經是敘述一名比丘因為與一名女子之間的互動親暱曖昧,雖不到破不可悔淫戒的程度,但其不清淨的行為遭人非議,於是惡名遠揚,他因此心生厭世,想去森林中自殺一了百了。

    千鈞一髮的時刻,這名比丘遇到了貴人,林中住著一位佛教護法的地居天神,地居天神覺得這個比丘的心性本質並不壞,而且有善根及慚愧心,有被度化的可能性,於是出手相救,並且安慰與鼓勵這名比丘。

    這名比丘也因神靈的啟發而打起精神、重新振作,最終修得阿羅漢果。

選譯自《雜阿含經》第1344

喬正一白話譯於西元2023/5/27農曆四月初九布薩八關齋戒日

    我是這樣聽聞的:

    有一次,佛陀暫時住在古印度的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林中。當時,有一個比丘住在古印度的拘薩羅國某一處森林中,可是,這個比丘的行為不太端正,與某一位長者的富家千金互動親暱曖昧,經常在一起嬉戲打鬧,多次被人撞見,被大家議論紛紛說壞話,於是比丘的壞名聲便在鄉里間傳開,惡名遠揚了。

    雖然這名比丘的行為不端,但並沒有到毀犯不可悔淫戒的程度,所以他還保有比丘的身分,可是這名比丘已經受不了流言蜚語與輿論的壓力,不論他到何處,都飽受他人異樣的眼光,他覺得他已經沒臉再活下去,便打算回到森林中自殺。

    這時,住在林中的一位地居天神知道了這名比丘想要自殺的念頭,心想:「這名比丘的行為雖然不端,但本質並不壞,而且也還沒有到觸犯不可悔戒律的程度,如今他打算在林中自殺,這太可惜了,我應該前去度化他,令他開悟。」

    於是,這一位森林地居天神以神通將自己變化成長者千金女的樣貌,她走到比丘的面前對比丘說:「現在大街小巷都在盛傳你我的醜事,大家都在說你我之間一定有不可告人之事,雖然我們之間是清白的,但既然我們都被講成這個樣子了,跳到黃河都洗不清,不如這樣吧,你現在就還俗,這樣我們就可以名正言順、光明正大地在一起了。」

    比丘聽後正色回答:「正因為大家都在說我們的壞話,我們怎麼可以一錯再錯?!算了,我不想活了,我要自殺!這樣就可以解脫,一了百了。」

    這名森林地居天神知道比丘有慚愧心,是真心在懺悔,於是恢復原來的天身,對比丘說了以下的偈言:

「雖聞多惡名,  苦行者忍之,
 不應苦自害,  亦不應起惱。
 聞聲恐怖者,  是則林中獸,
 是輕躁眾生,  不成出家法。
 仁者當堪耐,  不中住惡聲,
 執心堅住者,  是則出家法。
 不由他人語,  令汝成劫賊,
 亦不由他語,  令汝得羅漢。
  
如汝自知已,  諸天亦復知。」

    林中地居天神的偈語大意是說:「你是一個在森林中修行頭陀行的比丘,雖然你因行為不檢點而遭惹眾人的非議,名聲遭到破壞,但你應該趁此機緣提起正見、正念、正思惟,佛陀說過『忍辱是最高的苦行。』,雖然你被人說壞話,但你應將其當成是一種苦行,你應該學習「身受心不受」,不應該再給自己平添無謂的煩惱與壓力。

    你應該要學習『八風吹不動』及『心不隨境轉』,如果只因聽到別人的流言蜚語就懊惱不已,豈不如同那些森林中只聽到一點聲響就膽戰心驚的野生動物一樣?這就表示你的心性輕躁浮動、心猿意馬,修得很不好,沒有正念,定力太差,這不是一個出家人該有的樣子。

    招致不好的名聲時,不要隨之起舞起煩惱。我們並不會因為他人講我們的壞話就變成壞人或僧團中的賊住,也不會因為他人講我們的好話就變成好人或阿羅漢。人在做,天在看,你持戒的德行、修為究竟如何,只有你自己最清楚,當然,諸天神也都看在眼裡,也都很清楚。」

    這個比丘受到林中天神的安慰與鼓勵之後,他原本憂鬱煩亂的心如雨後的雲霧逐漸散去,他的心逐漸平靜下來,於是他重新振作,打起精神,提起正念,專精思惟禪修,沒多久便斷除一切的煩惱,證得了阿羅漢果。

 

原文/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有異比丘在拘薩羅人間,住一林中。時,彼比丘與長者婦女嬉戲,起惡名聲。

時,彼比丘作是念:「我今不類,共他婦女起惡名聲,我今欲於此林中自殺。」

時,彼林中止住天神作是思念:「不善不類,此比丘不壞、無過,而於林中欲自殺身,我今當往方便開悟。」

異比丘懺悔,天神說偈勸勉時,彼天神化作長者女身,語比丘言:「於諸巷路四衢道中,世間諸人為我及汝起惡名聲,言我與汝共相習近①,作不正事。已有惡名,今可還俗,共相娛樂。」

比丘答言:「以彼里巷四衢道中,為我與汝起惡名聲,共相習近,為不正事。我今且自殺身!」

時,彼天神還復天身,而說偈言:

「雖聞多惡名,  苦行者忍之,
 不應苦自害,  亦不應起惱。
 聞聲恐怖者,  是則林中獸,
 是輕躁眾生,  不成出家法。
 仁者當堪耐,  不中住惡聲,
 執心堅住者,  是則出家法。
 不由他人語,  令汝成劫賊,
 亦不由他語,  令汝得羅漢。
 如汝自知已,  諸天亦復知。」

爾時,比丘為彼天神所開悟已,專精思惟,斷除煩惱,得阿羅漢。

巴利語佛經

SN.9.8/ 8. Kulagharaṇīsuttaṃ
   228. Ekaṃ samayaṃ aññataro bhikkhu kosalesu viharati aññatarasmiṃ vanasaṇḍe. Tena kho pana samayena so bhikkhu aññatarasmiṃ kule ativelaṃ ajjhogāḷhappatto viharati. Atha kho yā tasmiṃ vanasaṇḍe adhivatthā devatā tassa bhikkhuno anukampikā atthakāmā taṃ bhikkhuṃ saṃvejetukāmā yā tasmiṃ kule kulagharaṇī, tassā vaṇṇaṃ abhinimminitvā yena so bhikkhu tenupasaṅkami; upasaṅkamitvā taṃ bhikkhuṃ gāthāya ajjhabhāsi–
   “Nadītīresu saṇṭhāne, sabhāsu rathiyāsu ca;
   Janā saṅgamma mantenti, mañca tañca kimantaran”ti.
   “Bahūhi saddā paccūhā, khamitabbā tapassinā;
   Na tena maṅku hotabbaṃ, na hi tena kilissati.
   “Yo ca saddaparittāsī, vane vātamigo yathā;
   Lahucittoti taṃ āhu, nāssa sampajjate vatan”t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