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流言蜚語經
本經與《別譯雜阿含經》第364經及南傳巴利語佛經《相應部》第9、8經的內容相同。 本經的內容非常生動有趣,也帶給我們很多的啟示。本經是敘述一名比丘因為與一名女子之間的互動親暱曖昧,雖不到破不可悔淫戒的程度,但其不清淨的行為遭人非議,於是惡名遠揚,他因此心生厭世,想去森林中自殺一了百了。 千鈞一髮的時刻,這名比丘遇到了貴人,林中住著一位佛教護法的地居天神,地居天神覺得這個比丘的心性本質並不壞,而且有善根及慚愧心,有被度化的可能性,於是出手相救,並且安慰與鼓勵這名比丘。 這名比丘也因神靈的啟發而打起精神、重新振作,最終修得阿羅漢果。 選譯自《雜阿含經》第1344經 喬正一白話譯於西元2023/5/27農曆四月初九布薩八關齋戒日 我是這樣聽聞的: 有一次,佛陀暫時住在古印度的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林中。當時,有一個比丘住在古印度的拘薩羅國某一處森林中,可是,這個比丘的行為不太端正,與某一位長者的富家千金互動親暱曖昧,經常在一起嬉戲打鬧,多次被人撞見,被大家議論紛紛說壞話,於是比丘的壞名聲便在鄉里間傳開,惡名遠揚了。 雖然這名比丘的行為不端,但並沒有到毀犯不可悔淫戒的程度,所以他還保有比丘的身分,可是這名比丘已經受不了流言蜚語與輿論的壓力,不論他到何處,都飽受他人異樣的眼光,他覺得他已經沒臉再活下去,便打算回到森林中自殺。 這時,住在林中的一位地居天神知道了這名比丘想要自殺的念頭,心想:「這名比丘的行為雖然不端,但本質並不壞,而且也還沒有到觸犯不可悔戒律的程度,如今他打算在林中自殺,這太可惜了,我應該前去度化他,令他開悟。」 於是,這一位森林地居天神以神通將自己變化成長者千金女的樣貌,她走到比丘的面前對比丘說:「現在大街小巷都在盛傳你我的醜事,大家都在說你我之間一定有不可告人之事,雖然我們之間是清白的,但既然我們都被講成這個樣子了,跳到黃河都洗不清,不如這樣吧,你現在就還俗,這樣我們就可以名正言順、光明正大地在一起了。」 比丘聽後正色回答:「正因為大家都在說我們的壞話,我們怎麼可以一錯再錯?唉!算了,我不想活了,我要自殺!這樣就可以解脫,一了百了。」 這名森林地居天神知道比丘有慚愧心,是真心在懺悔,於是恢復原來的天身,對比丘說了以下的偈言:
「雖聞多惡名, 苦行者忍之, 林中地居天神的偈語大意是說:「你是一個在森林中修行頭陀行的比丘,雖然你因行為不檢點而遭惹眾人的非議,名聲遭到破壞,但你應該趁此機緣提起正見、正念、正思惟,佛陀說過『忍辱是最高的苦行。』,雖然你被人說壞話,但你應將其當成是一種苦行,你應該學習「身受心不受」,不應該再給自己平添無謂的煩惱與壓力。 你應該要學習『八風吹不動』及『心不隨境轉』,如果只因聽到別人的流言蜚語就懊惱不已,豈不如同那些森林中只聽到一點聲響就膽戰心驚的野生動物一樣?這就表示你的心性輕躁浮動、心猿意馬,修得很不好,沒有正念,定力太差,這不是一個出家人該有的樣子。 招致不好的名聲時,不要隨之起舞起煩惱。我們並不會因為他人講我們的壞話就變成壞人或僧團中的賊住,也不會因為他人講我們的好話就變成好人或阿羅漢。人在做,天在看,你持戒的德行、修為究竟如何,只有你自己最清楚,當然,諸天神也都看在眼裡,也都很清楚。」 這個比丘受到林中天神的安慰與鼓勵之後,他原本憂鬱煩亂的心如雨後的雲霧逐漸散去,他的心逐漸平靜下來,於是他重新振作,打起精神,提起正念,專精思惟禪修,沒多久便斷除一切的煩惱,證得了阿羅漢果。
原文/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有異比丘在拘薩羅人間,住一林中。時,彼比丘與長者婦女嬉戲,起惡名聲。 時,彼比丘作是念:「我今不類,共他婦女起惡名聲,我今欲於此林中自殺。」 時,彼林中止住天神作是思念:「不善不類,此比丘不壞、無過,而於林中欲自殺身,我今當往ⓑ方便開悟。」 異比丘懺悔,天神說偈勸勉時,彼天神化作長者女身,語比丘言:「於諸巷路四衢道中,世間諸人為我及汝起惡名聲,言我與汝共相習近①,作不正事。已有惡名,今可還俗,共相娛樂。」 比丘答言:「以彼里巷四衢道中,為我與汝起惡名聲,共相習近,為不正事。我今且自殺身!」 時,彼天神還復天身,而說偈言: 「雖聞多惡名, 苦行者忍之, 爾時,比丘為彼天神所開悟已,專精思惟,斷除煩惱,得阿羅漢。 巴利語佛經
SN.9.8/ 8. Kulagharaṇīsuttaṃ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