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義空法經

        佛教界似乎有一個迷思,認為人死後到下一世的過渡中間,有一個中陰身存在,究竟有沒有中陰身呢?本篇有答案。

  選譯自北傳雜阿含經【大空法經】

譯於八關齋戒日

  我是這樣聽說的:

 

   在摩偷羅之西北方是拘留國人居住之地方,有一次佛陀在此弘法。當時,世尊告訴比丘們:「我現在為你們說法,你們當循著法次法向修行,這法義尊貴、美善,圓滿清淨,是趨向解脫之法,不同於外道不究竟之法,能獲得清淨究竟解脫,我稱它為:『第一義空經』。比丘們!你們可要仔細諦聽,好好地思維。

什麼是第一義空經?比丘們,就以眼根為例,之所以產生是由各種不同的因緣聚合而成,也就是『生時無有來處』;同樣地,既是因緣聚合而生,則有生必有滅,是以當因緣變易、離散時,我們就不能說眼根去了那裡,這就是『滅時無有去處』。總之,眼根是由眾因緣聚合而成,剎那變易不定,並沒有一個永恆不變的眼根實體存在。其他五根也是同樣的道理。

由因緣聚合而生六根這樣的道理,可知在生死輪迴流轉中,只要有業行便有相應的業報產生,這其中均牽涉諸緣生滅,並沒有一個永恆不變的實體存在,也就是『有業報而無作者【註:作者是指靈魂】』。

因此,生死都只是諸行的生滅,今生的五陰滅後下一世的五陰因過去的善惡業隨之生起,其中並無一個承接前世、今生的『我』或『靈魂』存在這就是『此陰滅已,異陰相續,除俗數法』。

所謂「俗數法」是指在諸行陰陰相續中,並沒有作善惡業的我,也沒有承受善惡果報的『我』存在,有的只是十二緣起生死流轉與還滅的現象,也就是『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此生故彼生,此滅故彼滅』。當無明煩惱渴望蠢蠢欲動時,因無明而作出種種善惡行,乃至純大苦聚集起;反之,當無明滅則行滅,乃至純大苦聚滅。比丘們,這就是『第一義空法經』」

 

  比丘們聽完佛所說的法後,心中都產生法喜,進而依法奉行。

 

(三三五)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拘留搜調牛聚

落。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當為汝等說

法。初.中.後善。善義善味。純一滿淨。梵行清

白。所謂第一義空經。諦聽。善思。當為汝

說。云何為第一義空經。諸比丘。眼生時無

有來處。滅時無有去處。如是眼不實而生。

生已盡滅。有業報而無作者。此陰滅已。異

陰相續。除俗數法。耳.鼻.舌.身.意亦如是

說。除俗數法。俗數法者。謂此有故彼有。此

起故彼起。如無明緣行。行緣識。廣說乃至

純大苦聚集起。又復。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

滅。無明滅故行滅。行滅故識滅。如是廣說。

乃至純大苦聚滅。比丘。是名第一義空法

經。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回上一頁